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19 分) 1. C(“北方生活艰难,人们重视对抗自然”错误,原文北方“必须尊重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界限”, 南方“兼容于自然”) 2. A(“缺乏抽象哲学思考,学术研究价值有限”错误,原文强调儒家是“人间与社会的学问”, 未否定学术价值) 3. D(D 项讨论“文质关系”,侧重个人修养,其他选项均关联社会实践) 4. 小标题示例: - 儒家思想中的“道”与人间秩序 -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哲学化拓展 5. 核心特点: - 孔子:以礼治国,重视民生与社会和谐(如《侍坐》中“为国以礼”,曾皙描绘的“暮春踏青” 图景体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孟子:民本思想,主张“保民而王”(如《齐桓晋文之事》强调“制民之产”“申之以孝悌之义”, 追求百姓温饱、社会道德有序)。 (二)现代文阅读 II(16 分) 6. D(A 项“父亲累得脚瘫手软”无依据;B 项“发誓”表述过重,原文为“想法”;C 项“主动”错 误,后期需父亲要求) 7. A(“比喻”错误,应为“夸张”) 8. 理解: - 父亲因儿子归家团聚而喜悦,体现亲情纽带; - 父亲通过“帮忙”让儿子不忘本,传承乡土情怀; - 父亲以劳动教育儿子,暗含对勤劳美德的坚守。 9. 合理性: - 个人能力限制:弯宝非公路部门负责人,修路需政策支持,符合现实逻辑; - 情节铺垫:前文提到“工程量超出能力范围”,为未修路埋下伏笔; - 主题深化:未修路但“村村通”完成,体现乡村发展依赖政策而非个人,突出集体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10. 断句:饥者则食之 A 寒者则衣之 C 将之养之 E(涂 A、C、E) 11. B(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 12. C(“孔子是圣人”错误,原文“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指献鱼者) 13. 翻译: (1)如今您爱护老人,恩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2)那个人打算把鱼扔掉,如今您却要用来祭祀,这是为什么呢? 14. 德政举措: - 制民之产:确保百姓有基本生存资料(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等); - 发展生产:鼓励农桑、畜牧,保障衣食无忧; - 重视教育:推行孝悌之义,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 B(“颈联从小处入笔”错误,“乾坤垫裂”“井邑摧残”是宏观视角) 16. 情感差异: - 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表达对友人多病的怜惜,以及同病相怜、乱世漂泊的哀愁; - 杜甫“百年多病独登台”:侧重自身晚年漂泊、孤独凄凉的处境,蕴含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 思。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 (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 A(比喻,与原文“劳动如同大地的脉搏”一致;B.拟人/夸张;C.互文/借代;D.用典) 19. 错别字修改: - “脉博”→“脉搏” - “呕歌”→“讴歌” - “母题”→“主题”(或“其乐融”→“其乐融融”) 20. 成语示例: A. 各司其职(或“分工明确”) B. 早出晚归(或“披星戴月”) 21. 补写语句: 甲:劳动者的身影随处可见 乙:不仅在于创造物质财富 22. 问题猜想: - 示例:“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 回答评价: - 优点:结合具体诗歌(《芣苢》《插秧歌》)分析劳动之美,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逻辑清 晰; - 不足:未涉及更多文学体裁(如散文、小说),案例稍显单一。 四、写作(60 分) 立意提示: - 践行胜于空想,行动是实现梦想的前提; - 坚持向前,在实践中积累,方能成就美好; - 勇于“出发”,突破自我,方能抵达理想彼岸。 (具体评分参考高考作文标准,需结合内容、结构、语言等综合评判)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次 语 文 在,形 全卷满分150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