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665

赤壁明月下的一场对生命圆融的终极思考——课例文学《赤壁赋》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0次 大小:45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赤壁,月下,一场,生命,圆融,终极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赤壁明月下的一场对生命圆融的终极思考 ———课例文学《赤壁赋》 龚志民 暮春三月,春水微涨,草茂鱼戏,夜有鲤鱼上滩;高秋凝云,秋水微落,老鱼跳波,日下水清鱼见。春秋二季,人的情怀大开或大敛,是抒幽思,述达观,勾起喜与悲的极致背景。《赤壁赋》之事之情,正是发生于初秋。老于没去过赤壁,但有信心与苏子共鸣,讲好《赤壁赋》。有了相通胸怀就会心心相印,哪儿都可以是月下赤壁。 《赤壁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之分,一般说《赤壁赋》是专指《前赤壁赋》。其实前后《赤壁赋》可以合在一起来学习,事、理才完美。《前赤壁赋》思想境界大,在仙佛境界中转了一圈回归人间生活,《后赤壁赋》是一种生活化的优美,叙的全是人间人、事、景。相比王羲之诸人在兰亭“少长咸集”那种茂林修竹小景大场面,《前赤壁赋》写的是知友间的小酌,场面虽小却是大景大境界。前后《赤壁赋》都是雅文雅境,也是写给雅人看的。儒道释文化内涵,非闲达雅人难知其旷远深意。 近一个礼拜,老于一直在细细琢磨苏子的处境心境,以求缘人觅神。心中有了块垒莫过于向江天一叙,“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殉国前的向天而泣;“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失意中的向水而述。江水无情一冲,如同马桶冲水,一切了无痕迹。天倾听地无怨,亦无回声,说到底,情绪也是人的排泄物之一,虽看似虚妄,实则对身体反作用甚大。积多了易让人抑郁。无边的江水与天空,吞没化解了千古各式各样的情绪,饱嗝也不打一个。虚纳万物,实则易堵。天道无亲,常将美善予达观者。但历史有共情心,对杰作会有回响。 大才子苏东坡被贬黄州,当然累累块垒怨言积胸。诗穷而后工,黄州几年成了东坡先生创作的高产期和巅峰期。“大江东去”还不够,又《赤壁赋》,还分前后两篇。美丑、腥香本来就是相对相伴而成的,尤其对于士大夫阶层。得志的士大夫,顺风顺水安乐窝,多实务缠身,失意的士大夫,空怀治国齐家平天下之志而至郁郁。东坡命运跌宕,原本模糊的幸福与痛苦界限,原本见美难见丑、食肉难见糠的生活,就在穷荒鄙地滋养出新的艺术张力。东坡先生发明“东坡肉”以解馋,以竹疗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比起李煜亡国后悲恸抢地、以血写词的创伤,东坡的文字更具中庸平和达观之怀。 找到了共鸣,老于《赤壁赋》备课就轻松了许多。原来面对前贤经典妙文所持有的庄重感,现秒去,反而油然升起几分诙谐,老于觉得这样的心境更能与《赤壁赋》氛围内涵相匹配,苏东坡本来就是个洒脱随意的老顽童,与“婵宝”全红婵的的顽皮有一比,那种庄重环境下的呆萌喜感在脑海中若隐若现。老于趁机把课堂基调定下来:庄重,喜感。不是吗?苏子主客自省生命短暂与渺小之后的凝重感,彻悟后大醉相与枕藉的无拘无束感,读者岂能不倾心向往进而自主探究?再往深层次说:庄重与喜感合一,正是达观人生观的基本元素。达者,外看透也;观者:内自省也。乐不忘省内、穷不忘外物,对生命的等量齐观是达观的宗旨宗趣。 课文成竹在胸。老于咧着嘴,笑着上了讲台,不说话也不出声,只一味看着学生笑,笑容可掬,并故意拖长笑的时间直到笑容凝固。学生知道老于是个有趣的人,但还是有点发毛,以为有同学有什么越轨之举,张望四顾毛发微张,以期下文。 这就对了,老于设计的阴谋得逞,忍不住暗自得意,喜形于色。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国画常见的那种微微的水波纹,还有一叶扁舟,在下面学生看来,宛若话剧布景。好戏的帷幕如此徐徐拉开。然后,老于在黑板正中写下一个大大的“赋”,并解释:形声字,从贝,武声。其本义与财物相关,1、最初指征收赋税。2、也指我国古代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