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677

13.《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99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cover
桥(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语言运用: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思维能力: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审美创造: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一、创设任务情景,导入新课 1.聊小说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四单元小说单元。对于小说,鲁迅曾说:“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可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 2.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课题 (1)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生字词,还梳理了三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读懂了小说内容,并根据对人物的初步印象,尝试着制作了人物名片。瞧,这就是你们做的。在你们的人物名片中,我看到很多同学都用了这些词语来形容老汉,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哪几个词语。 (2)这节课,我们走进《桥》这篇小说,去深入了解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来完善老汉的人物名片。齐读课题。 二、关注情节,感受老汉的人物形象 1.引出情节 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通过一个个情节来塑造的,通过上节课的梳理,我们知道了《桥》一共有5个情节,谁来帮我们回忆一下。 2.出示学习活动一 这些情节中,哪个情节最打动你呢?现在,请大家去默读小说,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合作绘制情节波动图。 学习活动一:关注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情节打动了你。 小组交流,商议绘制情节波动图。 3.交流汇报 过渡: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情节发展波动图,并说清楚这样画的理由。 预设一:最打动我的是老汉把儿子推上桥。 预设二:最打动我的情节是老汉把儿子拉出来。 (1)聚焦“揪”和“推”:刚才两个小组分别提到了这两个情节打动了他们,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两个词语。这一揪一推,你体会到的是什么? 点拨:一个是党支部书记的身份,一个是父亲的角色,一个是在儿子和人民之间选择,一个是在父与子之间选择。 (2)聚焦设置的悬念:刚才巡视中,我发现有一个小组把最后一个情节画到了最高处。来说说这样画的理由呢? 指导1:那为什么不在刚才两个情节里,直接写到把儿子揪出来,把儿子推上桥,而要在最后才来告诉大家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呢? 点拨1:等我们回头看这两个情节的时候,才觉得,哦!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啊! 点拨2:对老汉有了更深了认识。 4.补充人物名片 现在,请你在人物名片上,结合刚才的交流,用一两句话来补充你对老汉的认识。 5.小结 通过你们的交流,我发现,此时的老汉,在你的心中已经鲜活起来。 三、关注环境,感受老汉人物形象 1.引出议论点 刚才,我们通过情节波动图,知道了老汉作出了这些选择。其实,从洪水来临那一刻,老汉一直在做选择,如,不顾自己安危,选择挺身而出。这些选择,对于他来说都是极其艰难的。现在同学们再次回到文中,去思考:这些选择难在哪里?然后小组交流,给这些选择标出艰难指数。(出示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二:关注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1)读课文,思考:老汉的选择难在哪里? (2)小组交流,商议标出艰难指数。 2.学生小组议论 3.全班交流 (1)小组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觉得....... 有没有哪个小组不一样的? (2)引发争论:到底哪个选择最难呢? 点拨:选择一,是老汉身为党支部书记,在自己和村民之间做选择,选择三,是身为一名父亲,自己和儿子之间选择。而觉得最难的是选择二,因为这个时候,他既是一名党支部书记,又是一位父亲。 (3)借助环境:既然如此艰难,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