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1795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语文综合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5次 大小:401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山东省,学期,答案,练习题,综合,语文
  • cover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下学期综合练习 语 文 试 题 2025.5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方形是汉字形态的基本特征。汉字的这种方块形布局可以追溯到原始的陶器刻符,虽然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其间有过小篆的长圆和隶书的扁方等态势的不同,但总体来讲,方块形是基本不变的。那么,汉字的外形为什么是方块形而不是线形的呢?是什么决定了汉字的这种外形特征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字构形的最初方式是“依类象形”,即根据客观事物的共象“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客观物体是以空间形式存在的,由具体对象的空间转化而成的平面符号,一般是块状的,即使是条状的对象,描绘出来也总是长度有限的条块状。可见,对于以“依类象形”为基础的表意文字体系来说,客观对象的空间性决定了平面符号的块状性,尽管初始阶段的块状大小方圆并不规整。这一点凡是自源的象形文字都是相同的,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是块状的。但其它的象形文字很多已经死亡而换成了线形文字,汉字却不但没有变成线形,而且更加规整为方块。这是因为汉字始终坚持以表意为主体的构形原则。 如果说块状是由汉字构形的内因决定的,那么方块的定型则是文化的外因在起作用。首先是书写工具。最早的书写工具应该是“硬笔”———棍棒、石块、刀具等,而“硬笔”是比较容易形成方折直线的,这是方块汉字的框架基础。其次是文字载体。早期的载体是大地、石块、树叶等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对方块的形成没有强制性。但随着文字载体向甲骨、青铜器物、简牍、布帛、纸张、印版等材料更替,方块的意识就越来越强化和定型。甲骨上的自然格纹对汉字的方块化不会没有影响;简牍的长条形限制了书写汉字的宽度(手持毛笔的姿势适合于坚写),为了在一支竖着的简上多写字,字的长度也要适当限制。这种长宽的二维限定,对汉字方块的形成影响最大。后来用布帛和纸张写字时也习惯取方块,顺着布帛和纸张的直边书写,或者打出纵横交错的方格书写,汉字再也不会突破方框的局限。但这时的方块真正的正方形方块汉字是随着楷书的规范而由雕刻的印版定型的。一方面木板雕刻用横平竖直的正方块最便利,另一方面印刷形体的固化传播深化了人们对方块定型的心理意识。这都是跟汉字直接相关的一些因素。从远一点说,对于汉字方块形的恒久坚持,也可能跟汉民族对于“方”的体认有一定关系。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方”成了我们立足的大地的象征,如“方州”“方载” “方局”等都是指大地。进而“万物莫不比方”(《庄子·田子方篇》),许多人造的事物如城池、房屋、田亩、车辆、器具等,大多从方取形,以方为美。除了这种空间的指称和审美功能外,“方”在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中还具有“准则”“规范”的意义,是正直贤良的一种象征,于是产生了诸如“方正”“方廉”“敦方”等用于道德品行评价的具有褒义色彩的词语。汉字的方块形特征之所以越来越强化,也许正是顺应了人们对“方”的好感。 (摘编自李运富《汉字的文化阐释》) 材料二: 在历史演变中,汉字始终保持其方正形基本结构,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可靠载体。 汉字的方正形态给人一种稳定、可靠的感觉。这种稳定性被赋予了求真务实的内涵。汉字构造中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件都有其特定作用和位置,这也促进使用者在学习和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细致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如“目”字在方正的框架内,布局简洁而有序,强调了观察视角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在使用这个字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无论是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还是对社会事物的审慎洞察,都应当如同“目”字所呈现的那样,不偏不倚、真实客观。由字形到认知,体现了汉字方正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