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1 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2 学习作者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 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所寄寓的人性理想 鉴赏小说人物塑造的手法,体会“复活”的含义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理解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法与学法 学习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复活”在字面上指生命在死亡后再复生,一般指肉身上的复活。这种复活方式只在民间传说与恐怖电影中出现,多含荒诞诡异的元素。还有种复活,在游戏中常常出现,是游戏机制附带的,“复活”相当于多加一命。而作为俄国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复活”是什么样的呢?有怎样的含义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复活(节选)》。 学习活动 活动一: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了解作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2.了解文学成就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复活》相关评价 整个19世纪还不曾有过《复活》这样的作品,它高于《悲惨世界》,因为这里没有一点幻想的、虚构的、编造的东西,全都是生活本身。 ———俄国著名评论家 斯塔索夫 《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的诗———最真实的诗,书中体现了卑劣与德性,一切都以不宽不猛的态度、镇静的智慧与博爱的怜悯去观察。 ———法国著名评论家 罗曼·罗兰 3.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1.明确字音 活动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扫清障碍 哽住(gěng) 饶恕(ráo) 害臊(sào) 鬈发(quán) 斜睨(nì) 赎罪(shú) 擤鼻涕(xǐnɡ) 踱步(duó) 瞟一眼(piǎo) 鄙夷(bǐ yí ) 嫣然一笑(yān) 不屑(bù xiè) 2.解释词语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1.《复活》故事梗概 活动三:了解全书内容,梳理课文情节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