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2075

湖北省新八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下学期5月壮行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24900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壮行,PDF,试题,语文,考试
    2025年高三5月壮行考试 语文答案 1.B 解析:“避免现代视角的无形渗透”与原文不符,材料一明确提到有声作品“并非要取代文字”,而是对经 典进行“再利用和再生产”,并强调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时代眼光“讲”出新意。 2.C 解析:A项,原文中“复合型叙事体系”指的是《三国演义》全本有声剧,其除了原文朗读,还包括专家讲 解、逐回分析作品,而不仅仅是“原文朗读”。B项错误,材料提到朗读者会影响理解,但未说“趋同”, 且“势必会消解多元解读”过于绝对(材料二仅说“可能落空”)。D项,本雅明强调“重述故事的艺术” (讲述技巧),而非“原创性”,选项与原文表述矛盾。 3.c 解析:A项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有声作品“并非要取代文字”,因此听众的留言不符合文本观点;B项错 误,材料二强调朗读者声音会影响理解,但未要求“完全不做调整”,且材料一鼓励适当创新:D项错误, “乡音出戏”谈的是有声剧中不同语言表现形式带来的不良效果,原文并未提及。 4.①历史感是有声书的文本基础、文化根基。(1分) ②新鲜感是有声书扩展了原有文本的含义(1分),给读者带来独特的欣赏体验。(1分) ③二者和谐统一,既忠实原著,又增加新的阅读体验。(1分) 5.参考答案: (一)选择甲: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据此能解释:①有声书形式(媒介)改变了经典文学的感知 路径。材料一提及有声作品通过“多声道技术”等构建声音景观,这种技术从视觉文字转为听觉沉浸体验, 符合“媒介即讯息”对形式的强调。(对应前一句话)②有声书形式(媒介)具有权威性垄断。材料二指出 朗读者通过“声音和情感控制”影响理解,这种权力关系正是声音媒介(而非文字)特有的(对应后一句话)。 (二)选择乙:刘勰认为“文变染乎世情”,据此能解释:①刘勰认为文学需“与时推移”,当代“世情” 体现为快节奏、移动化的信息消费习惯。材料一指出“有声作品通过碎片化处理‘适配’通勤、睡前等场景”, 正是对现代社会时间碎片化的回应。②“世情”包含受众审美习惯的变化。当代文化趋向多感官融合体验。 如材料二中朗读者用“情感性声音”传递文本,反映受众对感性化接受的偏好。 (任选一则,答出2点,每点3分,理论阐释1分,找出材料中的对应性2分。其他答案如符合题意,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 6.B“比生活本身更有意义”于文无据。 7.D送书抄书这个段落的结尾没有使用排比句。 8.(4分)(每点2分) ①作者抄写《徐志摩诗集》,既吸收了书中的内容,又理解了书中的精华。 ②作者认为,获取文学资源,可以通过阅读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抄书等调动多种感官的方法,从而引发具体、 丰富的联想。 9.(6分)(每点2分) 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回答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和设想询问老兵如何学打仗的情境相类比,暗示着“学写作” 并不是有确定步骤的机械操作,而是一种综合而丰富的表达活动; ②文章用讲述人生经历的方式回答问题,按照时间顺序,层层推进,呈现人生不同阶段的情感体验与写作素 养的积累:具备共情力、磨砺韧性、积累人生体验: ③在结尾处升华文章主题思想,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性:“学写作”不是一时一地的技巧,而需要学习者在漫 长的生命历程中不断积淀,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写作的品质。 10.BDF(意为:“事情很不合乎仪礼。明文规定的礼仪突然变化,舆论肯定要有非议,请按照元和七年的救 文执行。”) 11.B(B,本文的“尊”是动词:《过秦论》中“非尊于齐”的“尊”是形容词“尊贵、高贵”,二者意思 不同。C,《<老子>四章》中“无执,故无失”的“执”是执着、拘泥的意思。D,“以出其父”的“以”是 连词,表目的:《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的“以”是介词,“用”,用法不相同。) 12.D(史官是批评王彦威善于钻营谄媚。) 13.(1)认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