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2078

青海省海东市2025届高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20585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青海省,语文,答案,PDF,试题,考试
  • cover
语言学的基础上诞生了符号学。实际上,现在的文本概念,文本的外延几乎等于符号学中“符 高三语文试卷 号”的外延。文本不仅指书面和口头的语言作品,它还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产生意义的符号实体: 音乐、舞蹈、照片、建筑、广告、服饰等,甚至人的手势也被当作一个文本。德里达甚至提出“文本 即世界”的观点,宣称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考生注意: 文本不同的界定,形成了不同的互文性概念。狭义的互文性指一个文学文本与其他文学文 本之间可论证的互涉关系,结构主义者热奈特就持这种观点;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该文本意义的知识、符码和表意实践之间的互涉关系。狭义的互文性围于文学范围之内,这固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然有视野狭隘的局限。但是,广义的互文性又大而无当,缺少必要的限制,容易跌入“一切皆互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文”的泥淖,削弱这一新的文学批评术语应有的学术价值。因此,我们这里定义的互文性要在狭 义和广义、结构与解构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将互文性严格限于以下几种文本之间的互相指涉 一、阅读(70分) 关系:文学文本,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文本,广播、影视、广告、互联网等媒体的文本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如此一来,既克服了狭义的互文性就文学研究文学的不足,又避免了广义互文性把社会、历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化等因素不加选择地一股脑儿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从而大大削弱互文性独特价值的弊病。 材料一: 对文本的范围进行限定后,就可以着手研究两个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如图1所示,两 互文性并不仅仅在文学中体现,且和艺术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不同艺术种类之间 个文本之间相互指涉、相互映射的程度是一个变量(X),前后两个极端:一是两个文本没有一丁 也有互文性,如诗画交融,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借鉴等。 ,点儿相同之处(A),一是两个文本完全相同(B)。文本间的互文性关系更常见的是处于AB之 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与画很早便有了相互联系。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在绘事 间的状态。 后谈及诗歌与绘画时,将两者放在一起说明,至此诗画关系开始被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画中 A 互文性的程度 B 的 已出现了五言诗,但是诗与画的关系仅仅只是对对方的一种补充,没有做到诗画交融。到唐朝 时,这一形式开始流行开来,诗画也愈来愈丰富。到宋朝,诗画交融出现了一个顶峰。宋朝后, △ 零互文性 X 完全互文性 诗画互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明朝的唐寅在绘画上富有一番造诣,他的诗文功底也很强,再 图1两个文本之间互文性程度示意图 长 加上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得其画作中的思想内涵丰富。 我们把处于A点的互文性关系称为零互文性;B点所示的互文性我们称为完全互文性。 当代还有一种特别的互文形式,被称作“戏仿”。“戏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和文化 其实,完全互文性也是相对而言的。在文学艺术中,绝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文本,即使两个文 实践的形式,它通过对源文本带有反讽、戏谑意图的模仿和转换来生成新的作品,包含了源文本 本在外观上完全相同,它们的意义和价值也不一样。任何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独创,没有一点 与戏仿的文本之间的“对话”。新工笔画家金沙就创作了《向大师致敬》。这组图中为西方经典 互文性;反之,也不会完全互文,没有一点独创性。现实中的文本都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是独 人物进行了各式各样的中式变装:将丢勒的自画像c0s成中国的官臣,将弗兰西斯卡笔下的公 创性和互文性熔于一炉的产物。 爵大人升级为中国的天子。金沙用这种戏仿的方式,让当代工笔画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摘编自李玉平《互文性新论》) 使这些文本有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