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密★启用前 毕节市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第四次适应性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剥夺了阅读文化典籍的权利和接受教育的资格。春秋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私学开始出现。到了战国时期,民间自由讲学越来越普遍。这一转变 A.根源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B.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百家争鸣的出现 D.加速贵族政治的衰落 2.西汉王朝以关中为根本重地,汉武帝时期实施“广关”之策,将关中东界向东拓展,河东、太原、上党诸郡由此括入关中。太原、上党东凭太行,对华北平原形成居高临下之势;河东物产丰富,有盐铁之饶。“广关”之策的推行 A.保障了地方政府的物资供应 B.顺应了休养生息的现实需要 C.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战略意图 D.实现了王国问题的有效解决 3.下表中可以从史实直接推出结论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唐初,三省长官在政事堂议事。唐玄宗时期,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分曹处理事务。 政事堂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吐蕃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加强 C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朝冗官现象严重 D 唐德宗时期,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实施导致均田制的崩溃 4.程颐曾说:“后世不知为治之本,不善其心而驱之以力,法令严于上,而教不明于下,民放僻而入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噫!是可以美风俗而成善治乎?”这说明,程颐认识到 A.礼法结合的迫切性 B.重构信仰体系的艰巨性 C.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D.维护儒学正统的必要性 5.市井女性形象是明清绘画的重要内容之一,她们在画作中以各种角色出现,如小贩、女工等。画家通过对日常生活情境的描绘来塑造市井女性朴素、粗犷的形象,这与传统文人笔下理想化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明清市井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 A.主流意识形态转变 B.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文化风格转向内敛 D.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6.1854年,美、英借口所谓十二年修约期满,要求修改条约以开放更多口岸。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为根据,驳斥其十二年修约理由为非法要求。清政府负责对外通商事宜的督抚,均采用将外交事务推到广州两广总督处的办法加以拖延。这说明清政府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善用外交手段捍卫国家利益 C.致力于维护传统外交体制 D.外交事务的主体性意识增强 7.清末新政期间,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据19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各省学堂已达42444处,学生人数128.5万人。其中,专门学生增加3951人,实业学生增加4923人,普通学生增加26.5万人。由此可知,清末新政 A.积蓄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B.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8.中国共产党的某份文件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被没收土地的以前的所有者,没有分配任何土地的权利。该文件制定的背景是 A.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革命新道路已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