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2990

河北省邯郸六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34673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北省,语文,答案,PDF,试题,考试
    2024一2025学年第二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人教版)试题 内容与范围:选必下1、2单元选必下3、4单元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国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 中,历朝历代都对灾害防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治理理念和应对策略。 理念:敬天与爱民 灾害在古代是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当政者十分重视灾害的 防治,提出了许多主张方略,其大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着手,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敬天与爱民。 从预防的角度来说,古人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远古时期,以神怪之力来解析自然灾害 是通行的方法。《左传·宣公十五年》言“天反时为灾”,《诗经·大雅·云汉》也有诗句“天降丧 乱,饥馑荐臻”,都将灾害发生的原因归结为上天。在“灾由天降”的观念警示下,重新建立和谐 的“天一人”关系至关重要。议代董仲舒将这种“天一人”关系理论化,进一步提出“事各顺于名, 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自此,“天人合一”成为一种重要的灾害防治理念,为后世朝 代所承袭。古人认为,道德与自然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于是形成了“逆时生灾”“顺时 主政”的观念。“逆”与“顺”均以“天”为中心,不论是修德弥灾、祈福禳灾,还是薄赋省刑,皆为协 调天与人的矛盾,客观上促使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治理的角度来说,古人坚持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奉行“敬德保民”的施政理 念,本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原则,救灾防灾制度举措相当成熟完善。《周礼》载有“以荒政 十有二聚万民”,即:灾害发生后,通过实行发放物资、减轻赋税、减缓刑罚等十二条举措,达到减 灾安民的效果。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倡“养民”之道。孔子提出“养民也惠,使民也义”。孟子 主张“制民之产”,家家有田地产业,能够丰衣足食,达到养民富国效果,进而防灾备灾;荒年则要 主动赈灾救灾,安抚平民。据史料记载,从保民到养民,再到爱民、治民,民本思想贯穿于古代灾 害治理史,内涵不断衍变丰富,呈现出科学化、系统化的趋势。 制度:灾前预防与灾后应对 治国无其法则乱,防灾救灾理念的推行需要制度的保障。古代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摸索 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灾前预防机制和灾后应对机制。 灾前预防机制大致有改良自然条件和改良社会条件两种。改良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水利和 林垦。所谓水利,即国家通过设立“都水监”“河渠司”等机构来兴修水利,应对水旱灾害。所谓 期中考试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024一2025学年第二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人教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内容与范用:选必下1、2单元选必下3、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1.C【解析】C.“造林、垦荒、兴修水利能有效地预防灾害的发生”曲解文意,依据标题二第二段 “垦荒是为拓展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以备荒年救济”可知,垦荒并不能预防灾害的发生, 只能备荒年救济用。 2.C【解析】C.“保民、养民、爱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决定了古代防灾治灾把民众的 利益放在第一位”无中生有,依据标题一第三段“据史料记载,从保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