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3133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同步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154560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同步
  • cover
(课件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1.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17 1918 1921 1928 1937 1953 1964 1982 1985 1991 苏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实现工业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22 苏联成立 苏联解体 1924 斯大林 时间线整理 类别 1940年 1952年 钢 1800万吨 3440万吨 煤炭 1.65亿吨 3亿吨 石油 3100万吨 4700万吨 电力 480亿千瓦 1190亿千瓦 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到1950年,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1949年、1951年,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加大农业投入、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规模开垦荒地; 为了推动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饲料生产,广泛种植玉米;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赫鲁晓夫改革 改革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定成效; 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农业改革并未触及集体农庄制度,不顾自然条件盲目种植玉米,最终导致玉米运动失败;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领域 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进行科学分析,造成严重后遗症 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迫害人的名誉 强调集体领导,反对个人独裁 改革干部制度,实行轮换制、任期制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 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 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 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领域 赫鲁晓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勃列 日涅夫1964-1982 执政 前期 内容 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后期 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 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