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3819

2025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16096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5届,联考,PDF,试题,历史,5月
  • cover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5月大联考(新课标卷) 历史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 合题目要求。 1.表1所示为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收集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遗址信息。表中信息集中体 现了 表1 遗址 时间范围 地理位置 衰亡原因(主流观,点) 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环境压力,叠 良渚古城遗址 距今约5300一4300年 浙江余杭 加洪水灾害,社会系统崩溃 气候干冷引发农业衰退,北方族 陶寺遗址 距今约4300一4000年 山西襄汾 群入侵,内部社会暴力冲突加刷 降温导致农牧业危机,人口大规 石峁遗址 距今约4300—3800年 陕西神木 模南迁,区域文化体系瓦解 A.文明发展的连续性 B.文明演进的复杂性 C.文明交流的互鉴性 D.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经典中存在大量政治隐喻现象。“宰夫”与“烹饪”隐喻统治者与政 治治理:“匠”隐喻国家治理者,如《孟子》中的“大匠”、《墨子》中的“匠人”,《礼 论》以“规矩”隐喻“礼”,《韩非子》以“规矩”隐喻“法”。这些隐喻反映了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隆礼重法的精神 C.社会大变革的现实 D.选贤任能的理念 新高考卷历史第1页(共8页) 國国 3.西汉时期,政府禁止黄金、铜铁与马匹流向关外,禁军主要用关西人,并在关中大兴水利、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等;东汉时期,中央政权不再向关中实行各种优惠待遇及财政的倾斜投 入。这一调整 A.体现了政治重心的东移 B.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分化 C.反映了东汉国力的衰退 D.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4.北宋初年,进士科以诗赋取士,策论仅充数而已,帖经、墨义更是不曾考校,导致朝中“文 士虽多,通经者甚少”。宋真宗时,规定“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并在省试中推行 “兼考策论”的政策,该政策在宋仁宗时发展成“以策论升降天下士”。这种转变有助于 A,文治政策的推广落实 B.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C.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D.士人社会贵任感提升 5.图1是1717一1820年府级地丁税额情况图。这反映了 平均税额(千两) 0-10 ·11100 ·101-300 ●301-830 今国界 古国界 府级界线 图1 A.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B.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 C.边疆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主政的地方官并不把洋务作为施政的主务,如广东巡抚张兆栋, “洋务、盐务,不关抚台主政之事,亦喜闻之,然欲其发一言谕司道照办,或洋务、盐务 有不足于心者,请出一言万万不肯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洋务新政群众基础薄弱 B.政治体制制约近代化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D.清政府中央权力下移 新高考卷历史第2页(共8页) 國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