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为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中的第九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该单元可分为三个阶段: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少数民族政权的对立与统一,两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变迁,叙述了少数民族政权逐渐走向统一的历史史实,深化了民族统一的内涵,这一时期经济文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 本课则共分为四个子目“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和“南宋的偏安”,四条内容之间互为背景,层层深入,反映出两宋政治与军事的渐进性发展。本节课以“变”与“不变”为主线,贯穿始终,以问题形式突出变与不变的内涵,从而深化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好北宋初年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带来的影响,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破局求变的历史背景及具体措施。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两宋时期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理解以钱财换和平的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认识两宋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范仲淹庆历新政与王安石熙宁变法的时代背景、具体措施与历史影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通过分析地图,明白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4、感悟范仲淹忧国忧民、王安石勇于改革、岳飞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半部论语治天下”导入 (设计意图)以历史人物赵普的美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突出儒家思想在北宋政治制度建设祈祷的重大作用,也为课堂最后一题埋下伏笔。 过渡:从变与不变中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讲授新课】 崇文中的集权之变 材料1. 唐朝的灭亡与藩镇割据脱不了关系,五代中的后梁与后唐都是由唐末时期的节度使创建,而朱温与李克用也皆是唐臣,他们做大之后,对大唐王朝有着很大的威胁。 材料2. 960年(后周显德七年)周世宗病逝, 7岁幼子宗训(即恭帝)继位不久,负责京师防务、掌握禁军大权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其弟赵光义和赵普、石守信等人策划下,以“北汉结契丹入寇”为名,率兵出征,行至京师城北的陈桥驿,诸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为帝,建立宋朝。 材料3.亲身经历过“五代十国”战乱的赵匡胤明白,只有限制武将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王朝的内部稳定,避免再次出现“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 追问一:为什么崇文? 学生: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学生答案,分析材料。 (设计意图)以追问形式让学生学会在材料中寻求答案,学会结合历史背景得出结论的方法。崇文抑武是北宋主要的治国方略,贯穿本节课,从政策出台背景出发,了解当时的历史环境。 过渡:从崇文抑武过渡到防止武将篡权再到防止大权旁落到集权于中央。 追问二:如何集权? 防 制 变 藩镇过重 集权 武将专权 崇文抑武 总结:集权措施的特点: 学生: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学生答案,分析材料。 (设计意图)以表格形式展示知识框架,让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学会寻求知识的整合性以及连贯性。以“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角度分析仿的是什么?变化又是什么? 过渡:行政上分权、军事上强化京师队伍,治国理念上崇文抑武。 易混辨析 崇文抑武的实质: 学生: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学生答案,分析材料。 (设计意图)崇文抑武容易理解错误,又是抑武的理解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通过对崇文抑武政策的辨析加深学生对政策的认识。 过渡:文官政治提升了文官的社会地位,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合作探究 1.宋初重用文官的影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