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4462

第四单元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024)生物学课后习题精讲课件(15张PPT)

日期:2025-05-19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233550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4,15张,课件,精讲,习题,课后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生物学课后习题精讲课件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2024) 第一章 人体的呼吸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1.完成下面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图。 肺 鼻 咽 气管 支气管 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2.在进行人工呼吸前,为什么要先清除被救者口、鼻内的污物? 3.鼻塞时,往往需要用嘴呼吸。早上醒来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为什么 进行人工呼吸前,先清除被救者口、鼻内的污物,目的是使被救者的鼻、咽、喉等部位通畅,以利于空气进出肺。否则,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可能带动胃内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 会感到口干舌燥。这说明口腔在湿润吸入的空气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水分。用嘴呼吸不能对吸入的空气起到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用,所以不如用鼻呼吸好。 练习与应用 1.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 说一说:这些致病的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以及它们在“旅———中的“遭遇”。 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通过呼吸、飞沫和痰等传播的。这些致病微生物到达患者发病部位的“旅———是: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炎则是到达肺)。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首先随空气被吸入鼻腔,需要穿过密密的“鼻毛森林”,有些就被黏液留在了“森林”里,顺利穿过鼻腔的致病微生物又来到了一个路口一咽,顺着气流它们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喉,之后到达了气管、支气管,这一路程最难走,很多微生物和灰尘被腺细胞分泌的黏液包裹起来形成了痰,再由纤毛把痰扫回咽部,咳出体外,只有少部分没被咳出,到达了肺。 拓展应用 练习与应用 2.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条条框框”约束着同学们的行为,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尖叫等。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样要求的原因。 这些“条条框框”实际上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例如,不随地吐痰可以预防疾病的传播;吃饭时不大声说笑可以避免食物进入气管,否则可能引起剧烈咳嗽甚至危及生命;不高声喊叫或尖叫是为了保护同学们的声带。 拓展应用 练习与应用 吃东西时,尤其在吃坚果、硬糖等食物时,如果嬉笑、打闹、啼哭,容易发生食物卡喉或进入呼吸道的情况,紧接着可能表现出突然呛咳、不能发声、呼吸急促、面部及唇部青紫,严重者甚至迅速出现意识丧失、呼吸或心跳停止等症状。“海姆利希(也称海姆立克)急救法”就是针对这类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方法。请你查找资料,解释这种急救方法利用了呼吸系统的哪些知识,并和家人一起学习该急救法针对不同人群的具体操作步骤。 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原理是利用施救者的双手对患者腹部进行快速向上的压迫,使患者腹腔内的压力迅速增大,从而将气道内的异物迅速排出。海姆立克急救法在针对不同人群时的方法有不同。 拓展应用 练习与应用 (1)婴幼儿:对一些比较小的婴幼儿,救助人员应该把孩子抱起,一手捏住其颧骨两侧,手臂紧贴孩子前胸,让孩子趴在救助者膝盖上,另一只手在孩子背部拍或按压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 (2)成人:在成人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令其弯腰,头部前倾,抢救者站在患者背后,用双臂环绕患者的腰部;抢救者一手握拳,将拳头的拇指一侧放在患者胸廓下和脐上的腹部之间,用另一只手抓住拳头,快速向上冲击压迫患者的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直至异物排出。但如果是孕妇或过度肥胖人士发生严重的气道异物梗阻,就不适合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这时可以用胸前区冲击法。 拓展应用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练习与应用 概念检测 请在下图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动词,将吸气和呼气的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