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南昌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信息卷)语文试题 一、阅读 (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感依附于它独一无二的存在特性,当这种特性被消除时,距离感也会随之消失。二十世纪以前,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电影尚未全面兴起,技术复制时代尚未大范围来临,“光晕”作为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既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神秘的“远方之物”,又是现象世界呈现在眼前的“近处之物”。本雅明认为,具有“光晕”的艺术作品都是伟大的。一方面:其唯一性与神秘性的双重内涵产生了巨大的价值,艺术作品不过是少数人才可能拥有的特殊品,普通群众有限的经济条件无法拥有这个巨大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唯一的显现”,而成为拥有者的“近处之物”;另一方面,它的不可企及使世人产生崇拜心理,这种具有“崇拜价值”的伟大艺术作品,市民无法拥有甚至连观赏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便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企及的“远方之物”。随着电影的诞生、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人们依托飞快发展的科学技术,利用电影为媒介进行拍摄,将传统艺术作品大量复制并迅速传播,这满足了普通大众近距离接触复制品的愿望,人们不用去北京博物院就可以观赏《千里江山图》,不用去法国卢浮宫就可以观赏《蒙娜丽莎》,不用去米兰就可以看《最后的晚餐》,这打破了传统艺术品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原作独有的“时空存在”不复存在了,而艺术品的光晕也就荡然无存。 (摘编自冯能峰《本雅明对“光晕”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传统艺术品由于本真性、稀缺性、在场性以及独特的艺术技巧、美学造诣、历史背景等,从创作完成那刻起,天生具备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神秘感、距离感,从而使人对其产生膜拜感,本雅明将其视作艺术作品的“光晕”。然而对稀有艺术品的占有欲,越来越多人企图通过占有这个艺术对象的复制品、酷似物来用另一种方式“拥有”原作,实现其对美学价值的占有。于是,随着批量生产的技术复制,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后,艺术作品的“光晕”凋零了。对此说法,学界业界赞成和反对各成一派,久议不衰。但不置可否的是,在当下这个以娱乐工业体系为生产依托、消遣性文化消费为主导的数字时代,数字文化产品的娱乐性、体验性、交互性、虚拟性等属性,已超越本雅明时代的预测,光晕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我们重新反思。 在本雅明的理论中,光晕的生成条件有四个。 第一,原真性。从机械复制到数字创新是一个从模仿到拟真,从重现现实到虚拟再造的过程。对于以信息流为载体的音乐、网络图片等数字文化产品,讨论本真性似乎不再有意义,在媒介传输中随处可得原初文件(无损音乐、原始像素图片、影片视频),网络链接所直指的元代码,使得无数的数字副本皆可能是“原真品”。 第二,在场性。新媒体艺术的虚拟建构可以使观众在虚构幻象中无限贴近临场,置身于当下艺术欣赏的“此时此刻”,又司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艺术生发的“此时此刻”的时空维度,以另外一种“即时即地”的方式与艺术品、艺术家对话。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木来的虚拟现实艺术可以做到比真实更拟真,使假的比真的更真实。 第三,距离感。本雅明认为艺术原作“不可接近”的距离感也是光晕严生的原因。随看技术更迭,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变得人人“可接近”,横亘在大众与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以及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被不断消解,直到数字时代转变成“无限接近”。区别于传统艺术的物理存在,非物质形态的数字虚拟艺术可以让观众极度融入却依然无法占有、无法接触,始终游移在“无限靠近”却又依然“不可接近”的力量两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