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田畴有诗节,劳动自欢歌 《芣苢》《插秧歌》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把握诗歌朗读节奏,诵读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 结合注释,读懂诗歌。 描绘诗歌展现的劳动场面。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诗歌劳动热情,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1 2 3 4 走近《诗经》 《诗经》是我国_____,共收录从_____的诗歌____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_____”三部分。 《诗经》普遍采用_____的艺术手法。 《诗经》是我国 创作的源头 第一部诗歌总集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305 风、雅、颂 “赋”、“比”、“兴” 预习检测 现实主义诗歌 杨万里 字_____,号_____。_____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mào )、范成大并称为南宋“_____”。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_____”。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 ”。有 传世。 预习检测 廷秀 诚斋 南宋 中兴四大诗人 诚斋先生 诚斋体 《诚斋集》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背景介绍 题目剖析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前人关于“芣苢”的解释: 《毛传》:芣苢,车前,宜怀任(妊)焉。 《陆玑疏》:其子治妇人难产。 《毛诗序》:《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天下和,政教平也。 题目剖析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 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因声求气,吟咏诗句 活动一 五一劳动节那天,在纪念馆中,学生们正在听一位讲解员诵读两首关于劳动的诗词,假如你是这位讲解员,请你诵读这两首诗词。 诵读指导: 1、读准字音,读准断句,读出感情。 2、注意轻重音:助词适当轻读,动词适当重读。 3、读出劳动的欢欣与喜悦。 任务活动一: 芣 苢 《诗经 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móu)/蓑(suō)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 唤渠/朝(zhāo)餐/歇半霎(shà),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zā),照管/鹅儿/与/雏鸭。 描摹画面,场景再现 活动二 任务活动二: (2)《芣苢》中几个描写动作的字为什么这么排列?能更换位置吗? (3)《插秧歌》中诗人是用哪些手法来刻画劳动场景的? 请你帮忙解答。 乐 作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 字 甲骨文 小篆 含义 纵观六个字,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整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热烈、紧张、繁复,充满欢欣的劳动图景)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2)“采、有、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