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6789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31898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1课,马克思主义,诞生,传播,教学设计
  • cover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要求我们以唯物史观为标准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这样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势在必行。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思维意识亦明显提高,他们既有必要也有能力了解、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体系。虽然初中教材已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及意义。不过,一般而言,初中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浅尝辄止的,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崇高和美好”及“异乎寻常的逻辑严整性”是鲜有体会的,而广大非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多敬而远之。鉴于此,我将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这一课整理为“披荆斩棘--探路”“兢兢业业--创路”“忍辱负重--行路”“与时俱进--拓路”这样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共同研读经典著作,落实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高一学生而言,如何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主体性,促使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题材,需要教师结合高一学生心理特点和知识储备运用教学智慧精心设计。经过对课标研读和核心素养的把握,我将本课涉及重难点的几个问题,设计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主题活动,以此提高同学们的参与性,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从宏观上看: 本节课为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的内容,上承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下启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微观上看: 本单元共有两节课,第10课为工业革命,第11课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本单元总体上概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勾画了人类对于未来幸福社会的蓝图。其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人类政治、思想发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意义深远。 【学情分析】 从学习基础上看: 我校是一所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县级高中。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相关部分的内容,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太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好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某些概念的认识上存在误区。通过调查,仅知道是什么,至于“为什么这时会产生马克思主义,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说不出来,史料理解和论证的能力还不强。所以还需教师在课堂上展示材料,引导分析,同时教师应适当将知识面拓展,并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从认知水平上看: 高一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已经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历史思维能力略显不足,需要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活学生思维,采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的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阶级和思想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 通过近代史时间轴的回顾让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视频影像等多种材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巴黎公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