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7038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2821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8课,冷战,国际格局,演变,教学设计
  • cover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标分析 【课标内容】 内容标准的规定: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课标分析】 新课标在学习要求上由偏向起因的“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调整更强调全过程的“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并增加“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单元第2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两极格局的瓦解。 【本课的地位】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子目是“冷战与两极格局”,第二子目是“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三子目是“两极格局的瓦解”。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发展顺序,围绕冷战发生、发展、终结,介绍必要的历史知识,并结合国际格局在冷战进程中的演变,说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强化历史思维,给学生以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宏观认识。 【教材的处理】 本课的主线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盟友逐渐走向对抗,因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最终走上对峙的道路。经过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对峙,到 1955 年华约成立标志世界两级格局的正式形成。总结冷战与国家格局的关联。在双方对峙中,通过教材提供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图片和资料来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随着70 年代,国际格局中日本、西欧、中国等新力量的崛起,受到冲击的国际格局又进一步影响着冷战的局势。最终在苏联解体中,两极格局瓦解,冷战也随之结束。纲要中增添了大量的地图,历史纵横、史料阅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增加学生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认知。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 【能力方面】 学生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因此对冷战和国际格局的演变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很多同学还只是停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感性认知阶段,却不能准确解释它们的内涵,更勿论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情意方面】 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ABCD法) 目标1:通过自主构建历史时间轴的方式,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多角度搜集史料,探讨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 目标2:通过时间轴、历史照片、历史地图、主要人物回忆录等方式,纵观冷战表现并对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标3:学生理解国际格局演变及影响演变的重要因素,认识到美苏两极争霸格局是由美苏两国的对外战略决定的,明确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原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冷战的复杂原因 教学方法策略 教师教法:问题驱动法,材料分析法 学生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立意/逻辑结构 【教学立意】 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也日益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环保、如恐怖主义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现实,借鉴吸收人类历史发展经验教训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将推动世界和平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逻辑】 紧扣本课的知识线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