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999062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同步作业(含答案)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95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5课,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管理
  • cover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作业 【基础巩固】 1.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据此可知(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中央选举权利得到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2.宋仁宗时期13榜状元中有12人出身平民家庭。李迪、张知白、杜衍、王曾四人,入仕前都很贫穷,尤其是杜衍,早年丧父,又不为继父所容,只好奔波在外,为书商帮工糊口;范仲淹的事迹与杜衍颇相类。据此可知宋朝( ) A.官员执政能力的提高 B.政府注重伦理道德教化 C.选官制度的良性发展 D.拓宽了平民参政的途径 3.下表是唐宋时期常科设置情况的变化表。这一变化有助于宋代( ) 唐 北宋前期 北宋中期以后 秀才 进士 进士 进士 明经 明经 明法 诸科 明书 明算 注:明法科主要考查专门的法令知识,明书科的考试内容以文字学为主、兼及书法,明算科用以选拔数学专才 A.提高人才的选拔标准 B.遏制地方的割据势力 C.士大夫文化素养提升 D.规范科举录取的途径 4.历代正史大都编撰良吏传以记录和传扬优秀官吏的政绩,如汉代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隋代赵轨“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倡导清正廉洁的政治风气 B.崇儒弃法以树立天理权威 C.奖励农桑以缓和阶级矛盾 D.依靠乡绅以实现基层自治 5.唐朝时,中下级官员考核,每年一次,评定当年为政优劣,称小考;三或四年综合任期内政绩进行总体鉴定,称大考。考核标准具体分为四善二十七最,“善”属于德行方面对全体官员的共同要求,“最”则是根据不同部门的性质、职责对有关工作所提出的不同要求。综合善、最定等第,确定官员升降。这反映了唐朝官员考核( ) A.内容十分苛刻 B.体系比较完备 C.执行非常严格 D.形式灵活多样 6.明代继承了传统的监察体系,并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作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同时设督抚,形成了地方的三重监察网络。这一制度( ) A.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扩大了监察官员的权利 C.保障了官僚队伍的素质 D.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能力提升】 1.商鞅认为“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是人的本性。韩非子言“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则有欲甚”,故“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这些主张推动了( ) A.大一统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建立 B.儒学出现以礼入法思想发展趋向 C.为保证国家赋税收入而严管户籍 D.秦朝施行上计制度保证中央财权 2.下面是不同文献对汉代御史的记载,据此推断,下列对汉代御史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出处 记载内容 《汉书百官公卿表》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杜佑《通典》 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至秦汉,为纠察之任。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汉御史大夫寺,在大司马门内,无塾,其门署用梓板,不雘色,题曰“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 A.监察权和行政权彼此重叠 B.没有处理公务固定场所 C.机构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 D.属于独立监察机构长官 3.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