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女启用前 2025届高考芳前最后一卷(新课标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当我们从文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科技 史时,还是要超越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负问题”表述:为什么近代 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负问题”是很难回答的,但是它具有启 发性,启发我们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这样也就使我们必然 要关注李约瑟问题的“正问题”表述,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在把关于自然的知识运用于国计民生 方面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李约瑟把现代科学比作汪洋大海,各个文明都对科学有所贡献,如 涓洞细流,“朝宗于海”。于是他采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对文明进行“大浦定”的研究,研 究各个文明中究竞含有多少近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成分。 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样做时,就会把古代的科技知识与古代的文化割裂开来, 而事实上这两者在古代往往是难以分割的。比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古代宗教祭祀及占星术就是密 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硬是把古代的科技从古代社会文化实践中剥离出来,就免不了牵强附 会,将古人的思想观点现代化,甚至任意加以拔高。 中华文明是一条文明的大河。我们要走近大河,看中华文明大河的“河岸风光”,即探讨 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既要看到科学的 新课标卷F语文第1页(共10页) 鑫国和全任 原理和事实真理是普遍的、无国界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国家科学文化的独特方面。这使人想 到法国人类学家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其《野性的思维》中所讲的“具体性的科学”。他从人类学 的视角,考察和分析“原始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特点,指出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 仅有科学的方法,还有巫术和神话的方式,还有整体的、直觉的、审美的“诗性”的方式。中 国古代文化当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始文化”,但在科学方面毕党不完全等同于近代科学, 还有巫术和宗教神话的因素,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是有助于我们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代 科技的。 列维一斯特劳斯还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谜”,即新石器时代一些主要的发明,把人类科 技文明提升到了一个古代文明的高台,但是为什么直到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才再上一个 台阶。中华文明恰恰是在古代文明的高台上表现突出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着“列维一斯 特劳斯之问”把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研究向前拓展到史前时代,把中国史前文明中的科技经 验与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从文明的视角对“李约瑟问题”有所超越:中 华文明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科技在其中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列 举了世界自古至今的21个文明,大多数要么早已消亡,要么已经衰落。但是中华文明却历数 千年而不衰,其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华文明善于利用环境,把关于自然的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 求。这一点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中就表现出来。到了历史时代,中华文明则更加重视国家治理, 把科技为国家所用,经世致用,以人为本,所以才能兴盛不衰。 (摘编自孙小淳《文明视野中的中国古代科技》) 材料二: “西方中心论”的科学历史,以为科学技术源自古希腊或西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