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0285

10.2 《师说》 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2013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0.2,师说,课件,30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师 说 韩愈 韩愈(768—824)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了解韩愈 提倡“文以明道”和“不平则鸣”,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气盛言宜”,“唯陈言之务去”。 文学主张 古文运动 课题释义 从师学习 记叙 议论 说明 文体 语言简洁明了 寓意深刻 《爱莲说》 《捕蛇者说》 《师说》 《马说》 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从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预习检查 dòu fǒu bēi yú yú tán cháng dān pán zhuàn 读出真意 1.第一段中用下面的话和原句相比,看看语气有什么不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岂能无惑? 其为惑( )终不解矣 其闻道( )固先乎吾 2.下面几句话如删去加括号的虚词,意味有什么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其)皆出于此(乎)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吾未见其明(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品读以下两句话: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 第一段 第一段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二段 第二段 “爱其子”之人表现出对儒家道统的冷漠与背离。 从科举进士背景来看,中唐以来,由于科举取士弊端丛生,得举者趋利忘道,攀附权贵,多“以京兆同华为荣,而不入学”,这也波及其子弟。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就慨叹:“近日趋竞,未复本源,致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可见,社会背景为“士大夫权贵”耻学于师提供了温床。 从科举考试内容来看,唐代官学虽也设有儒家经典课程,但由于“(科举)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遂出现“末学之驰骋,儒道之不举”的 “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经学为意”。因此,有士背景的“士大夫权贵”表现出对儒家道统的冷漠与背离。 从文本论述内容来看,“爱其子”之人耻于从师学道,正是“士大夫之族”怠惰即不能自我修养的人格体现。 第二段 第二段 立论根据 第一段 反面论证 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说明从师的必要 第二段 第三段 第三段 第一段 第三段 正面论证 历史事 第四段 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 文章思路 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 .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 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 .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 .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思想观点 思想观点 当维护社会秩序的儒道正统在佛老之道的冲击下渐渐式微,韩愈作为传统的儒家学者痛心疾首,他借由《师说》来警示世俗、警示朝廷、警示君王,所以整篇文章是一个传道者的坚守和呐喊,既庄重自持,又振聋发聩。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