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登泰山记》姚鼐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2.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3.体会作者善于取舍的描写、叙事特点。 4.背诵全文,尤其“及既上……而皆若偻”。 第一课时 《登泰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姚鼐,字 姬传 ,一字_____,室名_____,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是_____派古文家,清朝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与_____、 等同属三人并称为 “ ”。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_____、_____、辞章之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板块一、解题 知人论世 梦谷 惜抱轩 桐城 方苞 刘大櫆 桐城三祖 义理 考据 微积累 1.桐城派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等,皆为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 '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3.戊申晦,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 微积累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登泰山 记 ①泰山:点名游览地点,位于山东。 ② 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 《岳阳楼记》(宋·范仲淹)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读懂 第一段 一、诵读,回答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 泰山之阳, 汶水西流; 其阴, 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 南北 分 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向西、名→状 向东,名→状 在,正 ……者……也,判断句 无标志,判断句 那 分界 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板块三、合作达标 概括介绍地理形势 南北分流 南北分界 最高之处 汶和济 古长城 日观峰 点 线 面 (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环节二:赏析(一)合作探究 请概述本段主要内容,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读懂 第二段 余 以 乾隆三十九年 十二月,自京师 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 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一、诵读,回答问题。 环节一:梳理基础 在 皇帝年号纪年法 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