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密★启用前 邯郸市2025届高三年级保温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对于风俗的认知尚处于一种整体的、朦胧的状态之中。到大一统的汉帝国时期,“诸子”对风俗的认知逐步具体化、清晰化,他们开始关注具体的风俗事象,并对风俗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定义。汉代“诸子”的风俗批判是其社会批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进行风俗批判时必定会关注一些具体的风俗事象,尤其是那些普遍意义上的鄙风陋俗。陆贾亲历了秦末汉初这一历史时期,他在《新语》中总结了秦朝有苛酷之风,如“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好战之风,如“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奢侈之风,如“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贾谊明确提出汉承秦制,亦承袭了秦的鄙风陋俗,“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他还抨击了汉代由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导致的重利之风,如“今世贵空爵而贱良,俗靡而尊奸富”;僭越之风、奢靡之风,如“世之俗侈相———…衣服得过诸侯、拟天子,是使天下公得冒主,而夫人务侈也”等。 “诸子”对具体风俗事象的关注使得风俗的概念与内涵更加具象化了。司马迁虽然并未明确定义风俗,但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龙门—碣石北、江南四大风俗区,并将每个风俗区进行细化,强调风俗的地域性特征,创新性地将风俗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历史传统联系起来,如:“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韩养民就曾指出:“《史记》的问世,是中国风俗文化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班固是第一个对风俗概念做出较科学解释的学者。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较为明确地阐释了风俗的定义:“风”因水土等自然地理情况而形成,“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俗”因历史文化、社会政治而形成,“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班固赋予了风俗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的意义,并试图以“中和”手段将自然性的“风”和社会性的“俗”统一起来,“此混同天下—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另外,班固还在《史记·货殖列传》的基础上,依据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历史传统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风俗区,即秦、魏、周、韩、赵、燕、齐、鲁、宋、卫、楚、吴、粤,并指出每个风俗区内部亦存在着大大小小的亚风俗区。 应劭继承班固的风俗思想,对风俗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风”是因各种自然性因素而形成的风尚,“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是因各种社会性因素而形成的风习,“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淫也”。如此界定虽未超出班固风俗概念的范畴,但对“风”和“俗”的定义较之班固更为明确。 两汉“诸子”对于风俗的认知由模糊、整体、粗疏变得清晰、具体、细化,“诸子”对风俗事象的关注也使得风俗的定义逐步明确化、科学化,特别是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两个层面对风俗的界定。尽管这种阐释的发展只是初步的,但这无疑为他们深入探讨风俗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秦铁柱《两汉“诸子”风俗思想探赜》) 材料二:在古代“风”跟“俗”意思差不多,古人的解释比较强调地域性:“风,土地风俗也”,既讲了“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