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远古时期就“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并遗留下面貌各异的物质文化遗存”。为此,考古学家们往往“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划分出若干相对独立演进发展的文化区”。然而,有些文化遗存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如其中两个就都出土了很多精美的玉礼器,还发现包括祭坛和神庙在内的大型祭祀建筑。这两个文化遗存位于图中的( ) A.①处、②处 B.②处、③处 C.①处、④处 D.③处、④处 2.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3.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 人物 内容 将军冯邕之妻元氏 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 长乐长公主元瑛 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 乐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 该表反映了当时( ) 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 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 4.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5.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 6.元代,政府规定在常规的乡试及会试中,蒙古、色目人试“经问”“场策”两场,汉人、南人则需另加试“古赋、诏浩、表章”。在试后发榜上,以“国人暨诸部”为右榜,以汉人、南人为左榜。无论对乡试中选者,还是对会试录用者,皆规定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占四分之一。元朝的这些规定( ) A.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弱化 B.体现了分而治之与因俗而治的结合 C.为民族矛盾激化埋下了隐患 D.表明科举入仕成为选官的主体形式 7.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8.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建议清政府对鸦片课税,被道光帝否决。《天津条约》签订后,鸦片以“洋药”的别名成为进口商品,关税为每百斤纳银三十两。这一变化体现了( ) A.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 B.外国关税协定特权被收回 C.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D.海关税则近代化发展趋势 9.从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报连续刊载如图所示广告。据此可知,当时( ) A.民国政府奖励工商 B.封建习俗荡涤净尽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权益部分收回 1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