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的第三课时,位于大单元主题“大时空视域下国家意识的重构与发展”中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近代国家观的初现的视角审视甲午战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与思想潮流。本课主要由几个联系密切的历史主题构成: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东南互保、《辛丑条约》,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刺激下,国人的近代国家意识也逐渐形成发展起来,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对近代国家观的初次实践,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矛盾激化下一种自发民族精神的群体性表达,东南互保是在内忧外患下清王朝集权体制难以维系、地方离心的趋势发展的典型体现,作为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失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扩张殖民需求的结果,《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激化了国内民众的不满,为后续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通过梳理甲午战争后国内各阶层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其背后存在的时代与阶级的原因,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学会用唯物史观去审视复杂的历史问题。(唯物史观) 2. 能够把握甲午战争后中国所处阶段的特征以及西方列强正在迈入帝国主义时代,认识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时空原因。(时空观念) 3. 能够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归纳,认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东南互保等与近代国家意识之间的特殊关系,并能验证已有的结论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名词解释,史料实证) 4. 通过视频、史料设身处地地体会历史人物所处社会环境及人物品质,感悟大无畏的变革精神和民族意识,认识“国家”、“中国”在当时的独特含义,增强对中华民族奋斗史的认同感。(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与近代国家意识的关系 难点:甲午后各阶层抗争求索中对国家民族的理解以及反映的时代趋势 四、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阅读思考法、合作探究法 五、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对两个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结果有一定的认识,但不能从大时空发展的视野来观察这些历史事件,对东南互保等历史事件较为陌生,不能从近代国家意识的角度审视甲午后历史事件的演进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学者王尔敏的论述:“1894 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此役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其冲击国人之沉痛醒觉,而危亡意识下,创生各种思想流趋。” 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仁人志士等士子们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救国之志,并认识到甲午战争刺激了国人的救亡意识,为本课的正式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 【自主学习反馈】你说我猜:由两位同学上台抽签,内容是我们学习过的晚清历史事件,其他同学进行提问,抽签的同学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台下的同学根据回答确定对应的历史事件。在学生进行完“你说我猜”的活动后进行归纳总结,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认识社会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斗争的基本状况。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调动课堂的氛围,通过生生互动无形中落实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事件领导阶级、代表人物、活动地域、运动核心内容等基础知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后续的问题探究、思维升华奠定基础。 【一、国家观的初探———戊戌变法】 1.出示康有为 1898 年 6 月底呈送于光绪帝的《列国政要比较表》部分内容概要,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 材料一:康有为1898年6月底呈送于光绪帝的《列国政要比较表》部分内容概要 第一,各洲诸国名号表。 按语:世界五大洲中,虽然亚洲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