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3699

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

日期:2025-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24301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高中,纲要,中外,2019,20课
  • cover
20《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其中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是知识层面要求,认识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是理解层面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为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中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单元展示了在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不同主体的不同探索和应对策略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前程,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新兴国家都发生了新变化,发展中既有成就、也有问题。本课上承“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下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三课之间是并列关系,均在第18课的背景下展开。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展现了苏联、东欧和中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讲述了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受制于苏联模式的窠臼,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均未突破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后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介绍了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模仿苏联建立了一整套经济政治体制,为革除苏联模式的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最终在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下纷纷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成功发展的经验,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有所重合,学生较为熟悉。三个子目之间逻辑关系紧密,东欧在苏联的影响下进行改革,始终未找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苏联和东欧均未突破日益僵化的经济体制;将两者与中国对比,则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理解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曲折性、前进性。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由1课时完成,由于教材结构本身较为合理,故基本延用教材结构。 (三)课时目标 1.通过分析图片史料与文字史料等,探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与失败,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辩证看待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探索之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以东德为例,了解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成就与问题,理解找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生命力 (五)教学难点 理解苏联和东欧改革失败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六)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思维活跃,这是他们的优势。通过高一第一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历程较为熟悉;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了解苏联改革的相关内容,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但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还不够,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需要继续培育。故课前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制作学案,帮助同学们做好预习,在授课中通过问题链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思维进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资源呈现】 【教师引导】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德国一分为二,上节课我们跟随西德的脚步探究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东德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1949年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苏占区宣告成立。面对遭受二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