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3712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8727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15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
  • cover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晴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机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课作为教材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由传统国家(王朝观)向近代国家观过渡的起点,是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国家观必然碰撞的结果,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开篇点题与承启下文的作用。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 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深刻历史大背景(根本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最后一目则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 本课教材行文侧重史实陈述,解释克制而慎重,使学生对于关键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释有一定的难度。基于此,本课将通过设计学习任务,设置鲜活的情境与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史实与史论之间的桥梁。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相对熟悉本课史实,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也存在缺乏深度学习必备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等不足,且多数学生视野较狭窄,学科核心素养不足,尤其是对大时空视域下国家意识的自在重构认识不足,对两次鸦片战争爆发根源及影响缺乏深度认识;因此本课以“理性的立意”涵育正确价值观,以“代入的情境”引导同情之理解,以“开放的问题”鼓励独立之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三、核心素养目标 1.总体目标:透视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内涵与危害,在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感受中国近代国家观的自在重构。 2.对鸦片战争前中西方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了解中西方文明碰撞与中西方政治、经济差异的相互关联(素养目标:时空观念)。 3.通过对鸦片战争四种称呼的讨论,深入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认识时代、立场影响历史解释,体悟清政府称呼折射出传统国家观的落后与僵化,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提取有效信息形成个性认识的历史学习方法(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借助史料,对战后签订的条约内容进行再认识,理解中英对比下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危害,重新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培养并增进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 力,增强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增进国际理解(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5.结合鸦片战争后相关史实的分析,使学生明了中国近代国家观在“他者”的入侵下悄然而自在地萌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观进课堂、进头脑(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四、评价任务 1.针对课前提交本单元思维导图或时空轴,课前(自习课与答疑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与交流。 2.课前(自习课与答疑课)展示本课的优秀导学任务单,进行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完善。 3. 小组合作完成本课的课前自主学习反馈任务,如两次鸦片战争数轴记,快问快答问题串等,进行学生互评与自评 4.依据之前下发的学生课堂讨论指导量表与课堂表现量表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5. 设计评价量表指导学生本课的研究性学习小设计,进行优秀案例展示。 6. 完成本课的课时检测,进行批改与教师面批 五、重难点及方法 1.重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对条约内容的深入认识、感悟有识之士“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2.教、学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