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4522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124967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课,古代,商路,易与,文化交流,课件
  • cover
(课件网) 选必三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 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其他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欧亚桥梁 ———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融汇中西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壹 贰 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一般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 (一)定义 2、广义: 1、狭义: ①陆上丝绸之路 ②海上丝绸之路 ③草原丝绸之路 ④西南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二)地位: 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 特指“陆上丝绸之路” 壹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经西域各国,了解到了大量有关西域情况,他向汉朝传递了西域的具体情况及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意愿。 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三)概况 ———陆上丝绸之路 1、起源: 2、开通 (1)标志: 张骞通西域。 (2)目的: (3)过程: ◎张骞 (4)结果: “凿空”西域。 ———汉朝 路线: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壹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探究: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分析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材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张骞之交通西域誉称为“凿空”,因为古代称对未知领域探险为凿空,空,同孔,凿空,即凿孔,这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是说张骞出使西域,使双方都互有了解,打开了双方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也从此成为了国家的正规的中西通途。 壹 欧亚桥梁·四通八达的古代商路 材料:张骞的两次西行,引入了大批西方物品,如石榴、葡萄、胡桃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初由于骑兵力量不足,汉朝对匈奴的频繁入侵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而张骞从中亚引进了优良的马饲料苜蓿和优良马种大宛马,这对加强中国骑兵的作战能力无疑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此外,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的牛羊以万计和金帛数千万可见,他们也有经济上往来的目的。由此开始,中西方开始了长期的经济贸易往来,而汉朝每年都要“组团”出使西域,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由此形成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高峰。 ———荣新江《敦煌民族与中西交通 》 ①政治: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 ②经济: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贸和文化交流;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象征。 材料1:前1世纪,罗马人从安息人那里认识了丝绸,并很快狂热地喜欢上了这种来自远东的神秘丝织品,成为丝绸在西方最大的主顾。丝绸质地优良,但制作工艺由汉朝垄断,神秘而复杂。“奥勒良曾抱怨一磅丝绸在罗马竟能卖到12英两黄金”,罗马为进口丝绸流失大量黄金。 材料2:汉朝在汉武帝时期经济发达,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经济也都得到了一定发展,商人活动频繁。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连通西域。 材料3: 当时,一个商队并不一定要从头到尾走完这条通商之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沿途交易设想为三段进行:在最东方的是中国人,他们一直到达蒲昌海(罗布泊),也可能只到达敦煌;在最西部的是希腊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他们从罗马帝国到叙利亚;从叙利亚到贵霜王国,甚至一直到达帕米尔一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