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教师版 1.《资治通鉴》载:文景时期“安养天下,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但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简牍记载了文景时期农民的主要负担有算赋、田租、刍稿等等,还不包括繁多的徭役,这说明当时农民所受的剥削相当沉重。 以上史料所述差异说明( )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B.简牍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文献记载不能够还原历史的真相 【答案】C【解析】题干所涉史料分别是北宋时期所著的官方史书《资治通鉴》和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简牍,分析史料内容发现两者对西汉文景时期社会情况的记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仅基于题干所给信息并不能确定哪一项记载更加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事实,因此这种差异说明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2.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来源】2023全国·高考真题【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汉武帝的重农政策。紧扣题干中“(汉武帝)独于田租不敢增益”,并结合重农抑商的相关知识可知,汉武帝四处聚敛,但唯独不敢增收田租,说明汉武帝认识到农业的本业地位不可动摇,故A项正确。 3.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来源】2018全国等·高考真题【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西汉农业的发展。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当时的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的是操纵物价,而非操纵税收,同时税收是由政府部门管理征收,而非富商,排除D项。 4.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来源】2024全国·高考真题【答案】A 【解析】由于占田制与占山护泽令的规定,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这就减少了自耕农的数量;而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通过将土地分配给小农耕种,增加了自耕农数量,所以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A项正确;材料内容涉及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皇权与世族势力的互相依赖,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选官制度无关,故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而非开发土地,故排除D项。 5.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来源】2024广东·高考真题【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故选A项。两税法按土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