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上21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初读课文,品读古诗,感受到体会作家笔下的语言文字美,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语言运用: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学习本课通过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和从多角度描写事物的美。 思维能力:讨论交流,辨析作者运用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手法写事物,体会这一写作手法的好处。 审美创造:通过反复品读古诗,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并学会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感悟诗人复杂的“愁”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好诗不怕百回读,好的诗作,我们第一次与他相遇便觉惊艳,往后每一次与之重逢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验,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穿越千年,梦回唐朝,陪伴张继,度过那个无眠的夜晚。 张继,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枫桥夜泊》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期间的756年。 755年一月爆发安史之乱,次年(756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张继也在其中。他由家乡襄阳顺江而下,过金陵,转而南下苏州,在这年途经苏州时写下了《枫桥夜泊》。 2.板书课题,你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纠正字音和节奏。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3.全班齐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通顺流利,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意,感受画面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适时指导。 3.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和补充。重点讲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布满了天空。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画面,感受寂静和凄凉。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陪伴着忧愁难眠的诗人。理解“对”在这里是“陪伴、对着”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孤独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介绍寒山寺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钟声在寂静夜里的独特意境。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一说诗歌描绘的画面,教师评价并鼓励。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 1.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愁”字,感受诗人浓浓的愁绪。 2.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而“愁”?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愁是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国家前途的迷茫。 3.再次朗读古诗,带着忧愁的情感,读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品味写法,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问:诗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有什么作用?如“月落”“江枫”“渔火”“寒山寺”等是静态,“乌啼”“钟声”是动态,以动衬静,更显夜的寂静和诗人的孤独。 (六)背诵古诗,课堂小结 1.配乐背诵等。 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继的《枫桥夜泊》,通过理解诗意、感受画面、体会情感、品味写法,领略了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把你今天在江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以及你想对张继说的话,写一封信,留给张继。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