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冲刺押题预测 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共22小题) 1.(2025 河南模拟)学者杨天石曾说:“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间只有两个多月……辛亥革命的一个特点就是时间短,胜利快。”“短”和“快”侧面反映出( ) A.革命对象的没落、衰退之势 B.民族资产阶级充分动员群众 C.民主共和观念已成普遍共识 D.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根本胜利 2.1894年,孙中山等人在檀香山组织成立了旨在振兴中华的革命组织“兴中会”;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着手在全国建立近代教育系统。这表明( ) A.挽救危局的探索成为时代潮流 B.民主科学思想成为国民的共识 C.国民觉醒推动民族独立的实现 D.西方的冲击加速中国经济发展 3.(2025 和平区二模)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表明当时( ) 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 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 C.现代民族主义的开始形成 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 4.(2025 深圳校级一模)辛亥革命的亲历者评价这场革命道:人们要求废除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普遍呼声“就像野火一样,在南到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由此可推知,当时( ) A.辛亥革命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B.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严重 C.辛亥革命的根本任务是灭清 D.民众普遍支持辛亥革命 5.(2025 龙岩二模)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约有500家日报,其中北京有50家,上海15家,汉口6家。之后北京报纸的数目减到20家左右,上海5家,汉口只剩2家。1912年以后的两年之中,全国报纸发行总数由4200万份减到3900万份。对这一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北洋政府专制倾向加强 B.尊孔复古思潮兴盛 C.民主观念传播范围有限 D.共和政体遭遇挫折 6.(2025 萍乡一模)1912年5月,《时报》报道:现今虽政党林立,“然询其政见之攸殊,则非惟旁观者不能言其异点所存,即进当局者而问之,亦嘿然无以自解”。这反映出当时( ) A.党争问题逐渐缓和 B.各党派政治目标实现统一 C.政党政治尚未成熟 D.军阀割据加剧了政党纷争 7.(2025 雨花区校级一模)1912年初,革命党人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南京临时政府时刻面临着军队解散和政府崩溃的危险。同一时期,由于英、美、德、法四国银行的支持,袁世凯先后获得1010万两的借款。这揭示了当时( ) A.政治格局的发展态势 B.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中国经济命脉的丧失 D.南方各省经济发展缓慢 8.(2025 武清区校级一模)戊戌变法前后,维新派的报刊多次以“行者”指称孙中山,说他像“行者”一样“狡狯性成”“行止无常”。1909年,发行于新加坡的革命派报刊《中兴日报》刊载小说《新西游》,则以“行者”占领天宫暗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这一变化说明( ) A.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民主革命的潮流势不可挡 D.共和政体的实行举步维艰 9.(2025 盐城一模)据《清末民变》统计,清末全国“民变”数量变化如图。此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当时( ) A.民众对共和体制的认同 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剧变 C.清王朝灭亡的时代背景 D.同盟会成立的社会基础 10.(2025 平度市模拟)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结束。与晚清由单一党派主导革命不同,1920年代的革命激变为多个党派的共同诉求: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并起。这表明( ) A.彻底改造国家成为时代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