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历史补充性练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1.下列考古成就可以实证当时的中国 良渚古城(上限公元前2600 年,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陶寺遗址(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 古城分为手工业区和宫殿区等,城市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出土发现有大批的玉器等礼器 小城(建造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 年),面积约56万平方米,为“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大城(建造年代约为公元前2100 年),分为仓储区、墓地、大型建筑基址等区域。 A.已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 B.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 C.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早期 D.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 汉代财政支出中有抚养孤儿、帮助鳏寡、赈灾救济、丧葬抚恤等项目。唐代政府曾设立“六疾馆”、“孤独园”等机构救济孤困,宋代政府也曾设立“福田院”、“婴儿局”、“慈幼局”等机构,赡养和救济鳏寡老人、残疾人士、孤幼儿童。以上措施的实行旨在 A.稳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B.关注社会保障,化解社会矛盾 C.调整社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D.保证社会公平,弘扬传统文化 3. 从以下三则史料可以推断的正确结论有 史料内容及出处 史料一 元晖,字叔平……子肃……肃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城。———点校本《隋书·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8月第一版 史料二 元晖,字叔平……子肃……肃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城。———点校本《隋书·卷四十六》修订本,中华书局2019年1月第一版 史料三 九真郡故地(毗邻日南郡,在今越南境内)发现的《大隋九真郡宝安道场碑》碑文部分内容:检校交趾郡赞治、日南郡丞、前兼内史舍人,河南元仁器撰。 ①学术著作出版时间越晚越能保证真实性 ②隋朝地方行政管辖范围已到今越南境内 ③《隋书》与《大隋九真郡宝安道场碑》分属不同史料类型,可互证 ④中华书局2019年1月第1版点校本《隋书·卷四十六》修订本有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丰台二模) 北宋王岩叟,状元及第,历任栾城县主薄、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等职,践行儒家“仕以行道”的理念,关心民生,订立乡约,推行礼治。后人为他和寇准、苏轼等建“十贤祠”。这反映北宋 A.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B.注重教化,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C.完善制度,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 D.发展儒学,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5.(昌平二模)下表为清朝获鹿县摊丁入亩后平均每丁负担丁银变化表(单位: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00亩以上 60-100亩 30-60亩 10-30亩 10亩以下 摊丁前 0.2244 0.3100 0.2163 0.1337 0.1014 摊丁后 1.8574 0.4123 0.2242 0.1008 0.0280 ①本地区废除了人头税 ②土地数量与负担变化密切相关 ③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 ④白银开始成为纳税的支付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非选择题 1.羌煮貊炙 羌、貊乃胡人(注:西北少数民族)的代称,胡人最引以为傲的美味莫过于“羌煮貊炙”。.《搜神记》卷7载:“羌煮、貊炙,翟(少数民族)之食也。自泰始(晋武帝年号)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 少数民族在迁入中原以前,狩猎在其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内迁中原以后,政府和私人设置大量苑囿,养獐、鹿、锥兔、虎等动物。他们对狩猎物有着独特的烹饪方法—羌煮。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地区还经常见到野鹿,这为“羌煮”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炙为置于火上烤,《后汉书·窦固传》载:“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窦)固,固辄啖之,不秽贱之,是以爱之如父母也”。从“血流指间”可知“貊炙”只将肉烤六七分熟,这种烹饪动物的方法汉族并非没有,但这种各自以刀分割,以手抓食,血流指间的进食方式因不合礼仪遭到汉人轻贱。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对“貊炙”方法已习以为常,开始大量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