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第12课 短文二篇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与( ) 其奇者 藻、荇( ) 交横 xiē 返回 tuí yù xìng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四时俱备 四时: _____ (2) 沉鳞竞跃 沉鳞: _____ (3) 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_____ 四季 指水中潜游的鱼 院子里 (4)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_____ (5)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 _____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_____ 形容水的澄澈 返回 均为水生植物 语气词, 相当于“罢了” ▲ 3. 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盖竹柏影也 古义: _____ 今义: 由上而下地遮掩; 蒙上 大概是 返回 4. 写出下面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 念无与为乐者 _____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返回 介词,和 5. 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 形容词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返回 6.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_____, _____” 表明期待能与康乐公比肩的愿望。 (2)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_____, _____” 展现清晨时分山川的勃勃生机。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3) 在《答谢中书书》中, 陶弘景以“_____, _____”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水中潜游的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4)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_____, _____, 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绘了月夜美景, 表达了苏轼赏月的欣喜。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5) 我们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 _____ _____”中读出了中年人的乐观旷达。 何夜无月 返回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 (2)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3)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返回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8. 文学常识填空。 (1) 假期, 同学们去北京颐和园研学, 对颐和园长廊枋上的彩画“山中宰相”产生了兴趣, 制作了学习任务单, 请你补全任务单中的信息。 山中宰相图 他善谈山川之美。 他在写给朋友的书信中, 自比谢灵运, 表达对先贤的追慕。 他隐居茅山, 屡聘不出, 国君常向他请教国事, 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 他是_____, 他写给朋友的书信是我们学过的《_____》。 陶弘景 答谢中书书 (2)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 字子瞻, 号 _____, _____ (朝代) 文学家。 东坡居士 返回 北宋 一 教材重难点再探究 9.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文章以感慨起笔, 囊括了山水, 纵览了古今。 B.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 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和水之清, 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点拨】 C 项,“猿鸟乱鸣”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乱”有声繁悦耳,动人心魄的意思,并不是说感到“繁多杂乱”。 返回 10. 《答谢中书书》是写景的佳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示例: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夕阳落山为静,游鱼跃水为动。这句话写出了山川景物的秀美和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