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太空一日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继续训练浏览的阅读方法,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3.结合文中作者遇到的意外及举动,品析其精神品质,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重点) 4.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三 圈点勾画,明确态度 任务四 品读语句,理解情感 任务五 拓展·弘扬精神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是代表所有中国人,甚至于人类来到了太空。我看到的一切证明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功,我认为我的心情一定要表达一下,我拿起了太空笔,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杨利伟 《天地九重》 播放视频:回顾“神舟五号”飞天全过程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 2.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并能运用到写作和日常生活中 【作者简介】 【背景链接】 出处:本文选自《天地九重》(解放军-出卷网-2010年版)。有删改。 背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作为执行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简介:2010年,解放军-出卷网-推出他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书中,他对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了极为全面、详尽的描述。 【了解文体】 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 主要记述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质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资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基本特征: ①真实性。以史实为依据,不允许虚构。 ②文学性。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联想、想象﹐作一定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字音字形】 【多音字】 【理解词语】 词语辨析: 本末倒置:把主次的位置颠倒。 舍本逐末: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 3.杨利伟的航天之旅遇到了哪些意外?从他的反应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航天员? 阅读方法指导:学习浏览 (1)浏览时“大略地看”,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采用面式阅读和线式阅读。 面式阅读是指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的,或者整段的、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时的注视单位。这两种阅读方法视野比较宽阔,眼睛停顿的次数比较少,因而阅读所花的时间会大为缩短,速度会大大提高,可以快速摄取大量信息。 线式阅读,指在阅读时,以短语或者句子为注视单位,一眼扫过去,可以捕捉到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行。 (2)阅读时要精神集中,可以随手勾画出文章里的时间、地点等重要信息,还要特别留意每段的首句,这样有助于把握主要内容。 (3)另外,还要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1.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阅读要求: 采用面式阅读的方法,3分钟内读完。 浏览时,关注标题 快速获取信息 提取信息,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概述。 技法指导: 面式阅读,是指阅读时把两行以上的,或者整段的、整页的文字作为每次眼停时的注视单位。 【探究事例】 第一个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概括:在飞船升空的时候,飞船与火箭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