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 太空一日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继续训练浏览的阅读方法,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重点) 3.结合文中作者遇到的意外及举动,品析其精神品质,体会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重点) 4.了解我国的航天事业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我国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重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任务三 圈点勾画,明确态度 任务四 品读语句,理解情感 任务五 拓展·弘扬精神 【教学过程】 【学情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杨利伟在飞船升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这节课,我们主要品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一步感受航天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英雄气概和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任务三 圈点勾画,明确态度 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火箭升空时 “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 产生共振, 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当时, 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 ……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 保持头脑清醒,时间精确到“秒”,并且飞行回来后,他详细描述了这个难受的过程,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绕地飞行过程中 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因为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公里,而飞船的飞行轨道距离地面的高度是343公里左右。 写杨利伟在太空的所见。用语准确严谨,解释了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只是一段弧的原因,体现了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 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 观察仔细严谨,而且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杨利伟为什么把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的经历告诉大家? “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是一件让许多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事,也是流传甚广的说法,人们自然想听杨利伟亲口说出。杨利伟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亲身经历及与其他航天员反复确认,最终否定了之前不实的说法,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也体现了他作为中国航天员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外链接】 2004年,欧洲航天局的卫星在6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给地球拍摄了高分辨率全景照片。其中涉及中国的部分,有一段弯弯曲曲的痕迹,欧洲航天局在公告中认为其为中国的长城。 不久,中国测绘部门经过仔细比对后否认了欧洲航天局的说法。 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 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能是太空垃圾。 这些词语表示猜测,体现了杨利伟作为航天员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神秘的敲击声 “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 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回到地面后……一次又一次地听……不是当时的声音, 我就不能签字, 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杨利伟没有因为时间之长而敷衍了事,特别这些词语足见杨利伟严谨、科学的态度。 惊心动魄的归途 “抛伞,即将开始。……我坐在里面, 怀抱着操作盒, 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 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 表现出杨利伟作为航天员,非常严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