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古诗三首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童孙未解供耕织( ) A.理解,懂得。 B.讲明白,分析说明。 C.除去,除,废除,停止。 2.忽作玻璃碎地声( ) A.指一种人工制造的质地硬而脆的透明物体。 B.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 3.短笛无腔信口吹( ) A.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 B.乐曲的调子。 C.说话的声音、语调。 4.下面四个诗句,表现儿童热爱劳动的一句是( ) A.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B.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C.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D.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白昼(zhòu) 供(gòng)品 春晓(xiǎo) B.稚(zì)子 银钲(zhèng) 耘田(yún) C.玉磬(xìng ) 水满陂(pēi) 短笛(dié) 6.下列关于作者及其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范成大的田园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别具一格,扩大了陶渊明以来田园诗所表现的内容。 B.范成大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唐代风土人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范成大把对农村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赋予诗句以更深刻的内容。 D.范成大通过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验领略了农民勤劳、淳朴的品质和他们生活的苦乐,流露出诗人的同情和共鸣。 7.“敲成玉馨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描写声音为主,表现出“玉磐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 B.这两句诗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C.这两句诗描绘了孩子从金色的盆子里取出冰,用彩色的丝线穿上,用手提着,颜色艳丽,充满情趣的情景。 D.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远远地看着孩子们戏耍、听着孩子们呼喊,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的景象。 二、填空题 8.多音字。 兴 ( ) ( ) 供 ( ) ( ) 9.先解释加点的字,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 绩麻: 各当家: 句意: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稚子: 钲: 句意: (3)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陂: 衔: 浸: 漪: 句意: 10.默写古诗。 (1) ,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桑阴学种瓜。 (2)稚子金盆脱晓冰, 。敲成玉磬穿林响, 。 (3) ,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 。 (4) , 。 ,不破楼兰终不还。 11.根据意思写词语。 把麻搓成线( ) 白天( ) 不懂得,不理解( ) 从事( ) 12.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书写正确美观,行款整齐。 三、语言表达 13.通过预习,我有以下疑惑要和同学、老师交流: 四、书面表达 14.再读这首诗,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尝试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短文。 季节:夏天 地点:田间桑树下 主要人物:孩子们 主要事件:大人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孩子在学种瓜。 五、诗词曲鉴赏 课外阅读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15.注释: 弄: 蓑衣: 卧月明: 16.这首诗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课内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7.对《村晚》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B.一、二句描写“池塘”“落日”等静景,三、四句描写“牧童信口吹笛”的动景,由远及近,景物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C.“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儿童因为生活艰辛不得不从事劳动,不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