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5961

八下历史 第10课_《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39635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八下,历史,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脉络,让学生理解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到这一理论体系是顺应中国国情与时代发展需求诞生的,从而掌握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大事年表,明晰从改革开放初期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使学生能将各阶段理论创新、政策实践置于特定时空框架,把握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 3.史料实证:研读邓小平南方谈话、党代会报告等史料,培养学生搜集、辨析、运用史料能力,通过史料验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历程,增强论从史出意识。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基于史料对关键历史概念,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合理阐释,能多角度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原因,提升历史思维。 5.家国情怀: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坚定道路自信,树立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 重难点 教学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教法学法 讲授法,图示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进的历程。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刚我们观看了视频,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奋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深刻印证了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顾近代,列强侵略、封建腐朽,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之路,洋务运动求富强、戊戌变法图革新、辛亥革命推帝制,但都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坚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才为华夏大地带来曙光。那么,在这之后,我们党又是如何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之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示课题) 【教师提问】本节课的课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道:“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两条道路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条革命道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第二条建设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名词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涵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新课讲授 第一篇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46-48页的内容,梳理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 【学生行为】自主学习,梳理邓小平理论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依次发言。 1.理论起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生1回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教师讲授】(出示历史图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 2.初步提出———中共十二大 【生2回答】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 【生3回答】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