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164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258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新教材,教材,七下,历史,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cover
课题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4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观察图文、分析史料,了解我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科技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感受中国先贤们不懈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天文学发展、理学以及宋词、元曲和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取得成就的原因。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视频中活字印刷术的表演,仿佛穿越千年,让无数人为之震撼。从视觉震撼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和科技创新的魅力。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与文化成就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第14课《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雕版印刷术的优缺点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雕版印刷术的优缺点。 材料一: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经》,耗时十二年、雕版十三万块,印刷完成后,堆积如山的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材料二:一个工人当时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材料三:一个版200个字,刻工已经成功的刻制了199个字模,即将大功告成,刻工很兴奋,结果最后一个字刻坏了,导致前功尽弃。 【学生回答】优点:图文并茂、便于大量印刷等。缺点:①费工费时,成本高、利用率低。②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③不易修改;木质版不易保存等。 【教师总结】基于这么多的缺点,所以必须改进。在雕版印刷术暴露出刻版耗时、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的背景下,活字印刷术以创新之姿登场 ,开启印刷新纪元。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教师行为】(出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76页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教师提问】说说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提示) 【教师提问】你认为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新”在哪里?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省工省时省料、可重复使用、利用率高、效率高。 3.印刷术的发展 【教师提问】北宋以后活字印刷术有何发展?(提示) 4.活字印刷术的外传 【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路线图”。 【学生回答】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半岛,后来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经过蒙古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5.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活字印刷术的意义。 材料: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 【学生回答】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我们领略了活字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它让知识得以更广泛地流传。而在科技的另一维度,指南针和火药同样改变了世界。前者助力人类征服海洋,后者重塑战争格局。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 目标导学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指南针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内容,总结指南针的发展过程。 【学生回答】①先秦以来文献中记载的司南,可能是天然磁石制成的指南工具。②宋代把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制成罗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