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湖南省高三年级考前押题(三)历史试题 历 史 试 题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处;商的都城自契至汤有亳、蕃等7处,汤以后五迁;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处。这些都城或相继建立或同时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时并存。早期国家的都城同时并存 A.利于加强王权的辐射 B.重在解决地力枯竭问题 C.源于重建秩序的需要 D.深受同源共祖观念影响 2.西汉时,太后与皇帝分别居于长乐宫和未央宫,长乐宫亦置卫尉、少府等职,仪同未央宫;东汉初年,太后与皇帝同在一宫居住,不再拥有独立的宫室。这体现出东汉初年统治者 A.孝道观念逐渐遭到淡化 B.有意抑制外戚势力 C.减轻民负落实休养生息 D.试图遏制豪强大族 3.263年,魏灭蜀。司马昭命有司撰访吴国地图,为灭吴做准备。针对汉代地图不设比例尺、方位不准的缺点,司空裴秀使用比例尺绘制《禹贡地域图》。由此可知 A.印刷技术进步推动了地图发展 B.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 C.科技发展与国家需求相辅相成 D.国家统一促进科技的创新 4.隋唐时期,许多源于佛道理念的成语被广泛使用,如来源于佛教的“晨钟暮鼓”“昙花一现”,来源于道教的“上善若水”“大器晚成”。这些成语的使用 A.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B.融入主流文化顺应儒学复兴趋势 C.契合了当时统治阶层的政治需求 D.反映了佛道两教内部的深度融合 5.据下图可知,该时段 A.金属货币的法定地位稳固 B.白银货币化趋势有所加强 C.少数民族社会经济中原化 D.地域间经济交流存在障碍 6.元代大都官匠为40万。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官匠数目为13367名。清前期,在工部和宫内长期造作的官匠最多时为3544名。据此可推知,清前期 A.民营手工业生产的活力增强 B.匠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C.手工业产品商品化趋势显现 D.“工商食官”格局趋于瓦解 7.鸦片战争后,西方学者以“文化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进行考古发掘,造成文物大量外流。1905年,张謇上书清政府,主张在京师设立帝室博物馆;1909年,清政府拟定《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规定“盗卖碑版于外人者,科以重罚,并予州县官以失察之罪”。上述现象体现了清政府 A.改革措施初见成效 B.对外部世界认识更深刻 C.关注文物经济价值 D.文物主权意识渐趋觉醒 8.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中国农业规模的讨论,争论最激烈的是大农经营、小农经营的优劣对比,小农经营的认同危机愈益强烈;大农经营则有一个从全盘接受到多元并持,再到绝大多数接受的过程。事实上,大农经营的建设成效极为有限,小农经营始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这场争论 A.根本原因在于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B.反映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入 C.脱离了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社会生产实际 D.反映出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9.1945年10月,中共中央指示:“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建立自治政府。”194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内蒙古地区的工作改归中共东北中央局领导,内蒙古自卫军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这 A.推动了平津战役胜利的进程 B.拓展了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成份 C.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积极性 D.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区域发展 10.从合作化到改革开放前,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主要是由集体组织自己提供的。大型的水利建设,政府主要承担工程技术和材料等费用,劳动力仍由基层抽调。从1957年到1978年,我国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绝对数量从4.1亿亩增加到6.7亿亩,占耕地面积的45.2%。这反映了 A.群众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具有高效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