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汉初统治: ①现实原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 ②前朝教训:秦朝刑法严苛,征发繁重。 黄老学说: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派别。“黄”指黄帝的学说,传说黄帝善于养生并得道成仙(修身)。“老”指老子的学说(守道、无为),二者糅合为“黄老之学”。 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建立: (1)指导思想: 黄老无为 (2)经济政策: “与民休息”政策 该政策实施的原因是什么? 休息→休养生息 休养(节流):轻徭薄赋,安定社会 生息(开源):充实人口,发展经济 3.“文景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 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4.汉初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①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②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材料: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问题探究:分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和解决措施。 原因: (惩亡秦孤立之败)错误吸取秦亡的教训 后果: ①分封的诸侯王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②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削藩)爆发七国之乱。 解决措施: 汉景帝武力平定叛乱 汉武帝推恩令 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 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让所有子弟都有一块封地,令王国的领土分裂。 内外朝制度 选官:察举制 监察:刺史制度 推恩令 司法:任用酷吏 推选标准:“孝”和“廉” 选官过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1、政治层面-加强中央集权 二、巩固大一统———西汉的强盛 汉武帝:重用身边近臣,形成宫中决策机构中朝,原本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沦为执行机构外朝。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台的权力逐渐增大。 皇 帝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中朝(决策) 外朝(执行) 牵制 有事上报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位卑权重 位高权轻 特点: ①中朝官员位低权重。 ②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③以內朝架空外朝,抑制相权。 【知识拓展1】中外朝制度 【知识拓展2】推恩令 推恩令: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加强。 易错: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土地,没有从本质上改变郡国并行制。 左官律:左官即诸侯的下属官僚,有诸多限制,削弱诸侯的私属幕僚,以视歧视。 附益法:禁止诸侯贿赂、勾结中央官僚;禁止为诸侯敛财。 酎金夺爵:元鼎五年,武帝为祭祀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不足或成色不足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