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双目突出,与中原商周青铜器风格迥异。这一差异最能说明() A.古蜀文明完全独立于中原文明发展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商周礼乐制度对周边地区的强制同化 D.古代巴蜀地区冶铁技术领先中原 2.秦始皇在巡行过程中,在泰山、碣石等处竖立石碑,并刻上“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地法天,下象上”等语句,屡屡提及“义”“理”“德”“仁”与“礼”。这表明秦始皇() A.重视社会教化B.宣扬皇权至上 C.贯彻礼法结合D.推崇儒家德治 3.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A.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B.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 C.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4.明初,琉球三王之一的中山王不断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此后,中山王实行“德政仁治,尊贤纳谏”,实力逐渐增强,相继灭山北王国、山南王国。明朝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琉球群岛完成统一。琉球的统一() A.反映出文化传播对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B.助推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C.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宗藩关系体系的范围 D.说明朝贡贸易以政治效益为主 5.7世纪时,日本大规模地从中国引进佛教,并按照中国京城的样式建造了新的奈良城;天皇还采用了使节从中国学来的官职、品阶和律令,但是日本并没有复制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此推知,日本文化() A.体现了独立发展特点B.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C.借鉴了中西文化精髓D.维护了贵族的利益 6.希罗多德通过描述希腊与波斯的冲突,将历史从神话中独立出来,强调事实的真实性,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典范。而在修昔底德笔下,神谕、预兆以及其他超自然的因素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事件的因果关系、人类社会中的权力结构、人类活动动机的详尽记录和深入分析。这表明古希腊史学() A.渗透了一定的理性精神B.蕴含着普世主义的情怀 C.注重史书编纂体裁创新D.恪守辩证唯物主义原则 7.伏尔泰认为,“孔子使世人获得对神的最纯真的认识”,这就是唯有以德教人,要求人们修身、治国都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即理性,“而无须求助于神的启示”。他主张吸收中国的智慧;学习中国庄重简朴的礼仪、限制僧侣权力、实行宽容而富有理性的宗教政策。据此可知,伏尔泰意在() A.打破民众对罗马教廷的迷信B.寻找启蒙思想的渊源 C.借助中国文化促进社会启蒙D.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 8.哥白尼的行星模型与9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沙提尔的模型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他的观测结果能够被验证正确,离不开先前阿拉伯天文学家积累的大量观测数据。由此可知() A.欧洲近代发展受到阿拉伯文明影响 B.阿拉伯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科学革命有力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 D.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9.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区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主要说明该时期移民() A.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理解与接纳B.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 C.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D.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10.1920年5月1日,李大钊等一批知识分子在北京大学召开了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有500多名工人参加。会上,李大钊赞扬了俄国苏维埃政府取得的成就,倡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并提出把五一节纪念活动视为“引路的一盏明灯”。这些举措() A.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