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杜 甫(712-770) 字 自称 诗风 所处年代 代表作品 评价 子美 沉郁顿挫 少陵野老 唐朝。公元712-770,经历了“安史之乱”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冯至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 760年春天,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 第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古体诗,歌行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表被动,被 茅屋/为(wéi)秋风所破/歌 [唐]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ɡ)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wéi)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朗读诗歌 俄(é)顷(qǐnɡ)/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 /多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shà)/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诗歌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翻译诗歌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滴在床头,屋里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的雨点仍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后,我一直睡眠不好,这漫长的黑夜,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呢!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房屋在风雨中也岿kuī然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自己茅屋残破,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 翻译诗歌 赏析诗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拟人、正面描写,风势之大) (运用一系列动词,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的焦灼和痛惜) 秋风破屋———焦急、痛惜 风怒号 卷 飞 渡 洒 挂罥 飘转沉 赏析诗歌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群童抱茅———愤懑、无奈 一叹自身之苦———茅草屋被吹破,接下来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叹息 赏析诗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写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昏暗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