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枣核》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枣核》是一则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助村民夺回牲口、惩治恶官的故事。 课文共有十三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述了“枣核”名字的由来,“枣 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述了夫妻两人为长不大的枣核发愁,但枣核很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三部分(第4~13自然段)详细讲述了一年大旱,县衙门把庄稼人的牛、驴都牵走了,枣核趁着天黑用计把牛、驴牵回了村子。第二天,县官和衙役们把枣核带回县衙治罪,在大堂上,小巧灵活的枣核反而巧妙地惩治了县官,然后大摇大摆回家了。 课文的语言非常鲜活,有很强的画面感。比如:“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于是衙役们又都跳了起来,还是没搜到人。一群衙役被枣核捉弄,疲于应对的画面,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又如,枣核“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小小的枣核机智灵活的模样、县官狼狈不堪的样子跃然纸上。课文中诸如此类的语句还有不少,如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配有插图。一对夫妻高兴地站在田间,父亲手中托着小小的枣核,母亲满是喜爱地望着这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插图有助于学生直观感受枣核的小巧与可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枣、核”等字,读准多音字“折、涨、嚷”。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体会人物的可贵品质。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单元学习任务】趣味故事分享会 【本课情境】 第四站:枣核 任务驱动,疑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走进第八单元趣味故事分享会的最后一个故事。齐读课题。 2.《枣核》也是一个民间故事。 3.大家见过枣核吗?指名说。 故事中的枣核跟我们说的是一回事吗?指的是一个孩子。 4.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谁来读读本课的学习任务?指名读。明确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任务一:枣核出世 奇人初识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枣核”是怎样一个孩子? 2.学习生字词。 (1)带拼音自读。去音小老师领读。 (2)学习多音字“折、涨、嚷”。 3.摘枣游戏。 4.词语都会读了,那谁来说说你觉得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指名说 当学生说到勤快时,枣核有多勤快呢,在第几自然段呀?一起来读读。枣核不仅勤快,书中还讲了他哪个优点?你找到了吗?(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句)哪些段落分别介绍他的勤快与聪明?(3/4-13)根据篇幅,你知道这篇课文重点想介绍的是他的什么特点?(聪明)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枣核到底怎么聪明了。 任务二: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出示要求:再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梳理故事内容。 根据本单元前面三课所学到的方法,自主选择用表格、图片或思维导图来梳理故事主要内容。 学生汇报。 2.老师呢是找了故事的连环画,并从书中找了一些关键词。可以跟着老师一起来说一说故事的内容吗? 有一年大旱,因为交不上粮食,衙役把牲口都给牵走了,庄稼人很着急。枣核说【我有办法】。到了晚上,他就跳进县衙大院里【吆喝喊驴,折腾到半夜】。顺利【赶回牲口】。第二天衙役来抓人了。枣核【蹦来蹦去】,蹦到了【县官胡子上】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3.大家看,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故事内容。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3自然段,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横线上摘录关键词句,把情节补充完整。借助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吆喝着赶驴 赶牲口回村 蹦到县官胡子上 大摇大摆的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