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0164

9《创造宣言》课件(共22张PPT)+教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6105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创造宣言,课件,22张,PPT,教案
    课题: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3、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3、体会文章表达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从此敢于创造,勇于创造。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教育家。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3、文体知识 “宣言”是一种演讲词,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4、梳理字词 三、分析探究 1、整体感知 (1)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 本文采用了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属于驳论文,运用先破后立的主要写法。 (2)给文章分层,概括层意,理清文章的议论思路 第一部分(1—3):通过宗教家、美术家、教育者的创造来说明什么创造。 第二部分(4—10):通过事例分别批驳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得出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11):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汗”“血”“热情”去创造。 (3)本文揭示主旨(即中心论点)的是那句话?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4)文章题目为《创造宣言》,作者发出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2、深入探究-第一部分 对比论证,将教育者和宗教家、美术家的工作进行比较,指出教育者的工作不是造神也不是造石像,而是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3、深入探究-第二部分 (1)作者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驳论? 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大小;太无能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作者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为主,比喻论证为辅 结论:处处需要创造,天天都是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中心论点的概括) 4、品味语言 (1)第4段: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2)第9段: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创造巨大成就。 (3)第9段: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