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我的姓名牌(湘美版2024年美术一年级上册) 课时 1课时(40分钟) 课型 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美版一年级上册"造型·表现"领域的基础课,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姓名牌"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设计、制作,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姓名牌。教材通过呈现不同材质、造型、装饰风格的姓名牌范例,帮助学生感知姓名牌的功能与形式美,同时渗透"美术与生活"的关联。本课既是学生接触立体造型的启蒙课,也为后续"我的小制作"等课程奠定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意表达,体现美术课程"以美育人"的核心价值。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6-7岁)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直观、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发展,但精细动作(如剪、贴)需教师指导。学生已能书写自己的姓名,但对姓名牌的设计要素(造型、色彩、装饰)缺乏系统认知。部分学生可能因担心制作不完美产生畏难情绪,需通过鼓励性评价与分层指导激发信心。此外,学生对"姓名"的文化意义(如长辈的期望)有初步感知,但需教师引导其联系生活经验,深化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 学习评价 1. 审美感知:观察生活中不同造型、色彩、材质的姓名牌,能描述其"好看"的特点(如形状有趣、颜色鲜艳、有图案装饰),感知美术作品与生活用途的联系。 2. 艺术表现:能用剪、贴、画等方法,在卡纸上完成姓名牌的基础制作(包括书写姓名、装饰图案、添加挂绳),掌握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的方法。 3. 创意实践:结合个人喜好(如喜欢的动物、颜色、玩具),设计1-2个独特的装饰细节(如添加贴纸、绘制简笔画、剪出特殊形状),表达对"我的姓名牌"的个性化理解。 4. 文化理解:通过分享姓名背后的故事(如名字的由来、长辈的期望),感受姓名作为"身份标识"的文化意义,体会美术作品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传递作用。 1. 审美感知:通过"找一找"活动(从图片中找出3个喜欢的姓名牌并说出理由),观察学生能否用"圆的""红色""有星星"等简单词汇描述视觉特征,评价其对形式美的初步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通过"制作评价单"(包含"姓名清晰""装饰完整""工具使用安全"3项),统计学生达标情况(达标率≥85%为合格),重点关注剪、贴动作的规范性。 3. 创意实践:在展示环节,以"最有创意奖"评选(标准:有1个以上独特设计),统计学生个性化设计的数量与质量,评价其创意表达水平。 4. 文化理解:通过"姓名故事分享"环节,观察学生能否用1-2句话描述名字的由来(如"妈妈希望我快乐,所以叫乐乐"),评价其对姓名文化的初步理解。 重点 掌握姓名牌的基本制作方法(书写姓名、装饰图案、添加挂绳),感知造型、色彩、装饰与功能的联系。 难点 结合个人特点设计独特的装饰细节,安全、有序地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 主问题 怎样让你的姓名牌既好看(美)又好用(能挂、名字清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实物:不同风格的姓名牌范例(卡通造型、几何造型、自然元素造型各2个)、学生姓名卡片(写有班级学生姓名)。 2. 教具:PPT(包含生活中的姓名牌图片、制作步骤分解图、安全提示图)、视频(30秒快速演示剪弧线方法)。 3. 材料:A4彩色卡纸(红、黄、蓝、绿)、安全剪刀、白胶、棉线(30cm/根)、贴纸(动物、水果、星星等图案)、抹布(每组2块)。 学生准备: 1. 工具:铅笔(削好)、橡皮。 2. 材料:水彩笔(6色以上)、自带1-2张喜欢的小贴纸(可选)。 学习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 1. 教师出示5张学生姓名卡片(遮盖照片),随机抽取1张朗读姓名,其他学生根据声音猜测是谁,猜对者获得"小耳朵奖章"。 2. 提问引导:"我们的名字很重要,是认识彼此的第一步。如果我们有一个自己的姓名牌,是不是能让新朋友更快记住我们?今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