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藤野先生 鲁迅 新课导入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学习目标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 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 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做笔名。 著名作品有: 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坟》《热风》《且介亭杂文》 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是早晨的意思,“夕”是傍晚的意思,“朝花夕拾”即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就是年老了回忆往事。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的求学历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抨击和嘲讽。 二、了解背景,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学好医,不仅可救治像父亲那样被愚昧迷信耽误了的病人,又可以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对社会改革的信仰。 1906年弃医从文。离开东京回国,同月,复赴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写作背景 驿站( ) 教诲( ) 芦荟(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绯红( ) 不逊( ) 解剖( ) 要挟( ) 扒手 pá 深恶痛疾( ) 杳无消息( ) 油光可鉴( ) 抑扬顿挫( ) yì huì huì piē jī nì jié fēi xùn pōu xié wù yǎo jiàn yì yáng dùn cuò 字音字形 芋梗( yù ɡěnɡ )凄然(qī) 掌故 落第 樱花 呜呼 不逊:傲慢无礼。逊,谦虚。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疾,痛恨。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托辞:找借口。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落第:科举考试未中。又指输掉。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校里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畸形【jī xíng】: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泛指事物发展不正常。 1、本文是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语句,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和地点转换的语句,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三、整体感知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