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达标训练·提升作业2.11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据说某一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在《申报》上登出了一则广 告,说要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放映电影,这一广告发 表于( ) A.1896年 B.1897年 C.1898年 D.1905年 3.近年来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许多获国际大奖的优秀影片,你知道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 ) 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B.1905年拍摄了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 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出现 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 4.右图是一张老照片,它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移风易俗中轰轰 烈烈的场面。请你判断,这张老照片最早可 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5.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 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辫令的 是( ) A.慈禧太后 B.宣统皇帝 C.袁世凯 D.孙中山 6.辛亥革命后,在公共场合你应该如何称呼一位男士才能体现出你对他的尊重 ( ) A.老爷 B.大人 C.先生 D.公子 7.中国领导人出席重要的会议或仪式经常穿着中山装,你知道人们开始穿中山装是在 ( ) A.鸦片战争结束后 B.中日战争期间 C.辛亥革命前 D.辛亥革命后 8.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B.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废除科举制度 D.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鲁迅在《头发的故事》中说,“我”奶奶时闹太平天国,“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太平军)杀。”“我”留学时剪了辫子遭同学厌恶,回国后,买了条假辫子应付。直至后来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 (1)你认为材料中的“官兵”应该是什么军队? (2)“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除了废辫子、穿西装之外,当时人们的习俗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照相术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西方国家,故A项表述错误。 2.【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4.【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辛亥革命时,孙中山颁布了“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要求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 【知识延伸】从清朝初年的强令剃发留辫到民国时期颁布的“剪辫令”,表面上是发式的变化,实质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生活近代化变化的反映。 6.【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先生”或“君”只表示对人的尊敬,没有等级。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创制服装,被命名为中山装。 8.【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教育方面的变革,不属于社会习俗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