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4261

15.自相矛盾 表格式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89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自相矛盾,格式,教学设计
  • cover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课题 15.自相矛盾 学 科 语文 课时 1课时 年 级 五年级下册 单元 主题 思维的火花:结合实际思考问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展现思辨与智慧。 语文要素 1.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 教材 分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互相抵触,自相矛盾,言过其实。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具有讽刺意味。 学情分析 《自相矛盾》是小学高段的文言文,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自相矛盾”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以读代讲,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意思的基础上学习扩词法,进一步掌握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 目标 文化自信: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弗”“誉”“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语言运用:深入理解 “其人弗能应也”的理由,领悟故事的寓意。 思维能力: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 审美创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重难点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做事说话皆应三思而后行,不能相互抵触的处事原则。 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 过程 一、理解,知晓出处,开启思维之旅 1.揭题课题并理解题意: ①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分辨哪个是“矛”,哪个是“盾”。 ②师板书:矛盾,学生生书空写字。(“矛”横钩要长且平,“盾”注意半包围) ③学生读“矛盾”,会联想到什么? ④那连在一起“自相矛盾”是什么意思呢?(指名答) 出示: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2.明出处 (出示全文)这就是《自相矛盾》最早的记载,它选自———《韩非子·难一》)你怎么知道的?一起来读注释。(出示: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引出《韩非子》这本书,出示简介: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说明抽象的道理,在他的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自相矛盾》就是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则寓言故事,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理解诗题、故事背景及作者,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同时也起到了激趣的作用。 二、理解课文内容,提炼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初读课文,提炼方法 1.自读课文:自己先来读读这个故事, 出示自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相机正音。 过渡:想要读出节奏,还需理解意思,文言文需要字字落实,你理解哪个字的意思。(相机板书学习小古文常用的方法: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 (二)合作学习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2.师生共研,明晰方法。 伙伴学习后,伙伴交流并汇报 聚焦: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明确: 鬻:卖; 者:的人; 誉:称赞、夸耀 陷:刺破; 莫:不。 ②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明确: 于:对于。 ③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明确:或:①有的,有的人; 弗:不; 应:回应,答应。 ④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明确: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