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纸的发明》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介绍了没有纸之前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以及纸的发明过程,说明中国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课文开门见山,第1自然段直接点明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第2自然段简述了几千年前由于没有纸,人们用文字记录事件的不便。第3-4自然段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从西汉时期的“用麻来造纸”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来造纸,极大地降低了纸的价格,满足了多数人的需要。第5自然段介绍了造纸术的传播路径,说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回应了开头。基于教材特点,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来看,课文介绍的造纸术,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科技的力量,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从“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语文要素来看,本课是本单元真正的第一篇课文,课后题引导学生借助提示的时间线,提取关键信息,梳理纸的发明的过程。第4自然段,围绕“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个意思,用一连串的动词写了蔡伦造纸术的过程,并且说明了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能够让学生在提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再次感受“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表达方法。 学习者分析 一、学习经验与知识储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能够阅读简单的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基本内容。能够提取关键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在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知道“关键句”以及文字如何记录等。 二、学科能力水平 在语文学科能力方面,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情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思考和推理。 三、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于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纸怎么来尤其感兴趣。因此,他们对于《纸的发明》这一课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通过学习了解纸的发明过程、造纸术的原理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学生发展需求与发展路径分析 在《纸的发明》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发展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通过学习纸的发明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心。 信息处理能力: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并整合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和完成任务。 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引导: 情境创设: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争当造纸博物馆宣讲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问题引导: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深入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信息提取:学生可能无法准确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不能够有效整合信息,导致回答问题不够简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信息。 情感投入:由于古法造纸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没有亲历过,可能难以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目标确定 文化自信: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解释蔡伦改进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思维能力: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审美创造: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