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4933

七下16有为有不为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534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下,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 cover
《有为有不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富含哲理的词句,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等,学习运用简洁质朴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相关观点,提升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仿照文中论述方式,围绕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有理有据的写作练习,增强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论述 “有为有不为” 的思路,绘制思维导图,深入理解作者从不同层面论证观点与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之间的逻辑关联,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透过对 “大小善”“大小恶” 的剖析,结合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的要求,提升对复杂善恶现象的辨别能力,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学会辩证思考行为的对错与后果。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平实语言背后所蕴含的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的思想之美,感受作者清晰论述带来的逻辑美感,提升对理性论述之美的鉴赏能力。 通过撰写对 “有为有不为” 与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关系的感悟短文,或制作相关主题的手抄报,创造性地表达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文中所体现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善恶观、是非观与 “明是非、有原则、守底线” 的紧密联系,感受其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大意,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体会本文平实如话、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任务一:知识闯关·牢记字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 - 2009),字希逋,齐奘,山东临清人,学者、作家、翻译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等多种语言,尤精于吐火罗文。在学术研究上,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成果卓著,撰写诸多学术著作。其散文风格朴实且富有哲理,多部作品入选教材。 2.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快速转型期,物质发展与道德观念面临碰撞,季羡林通过此文反思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处世原则。文中通过生活琐事(如占小便宜、对待他人态度等)阐述“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主张人应通过自律和道德判断实现精神境界的提升。 标题“有为有不为”化用自《孟子·离娄下》的“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强调人需坚守底线,懂得取舍。季羡林结合儒家传统与自身经历,倡导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选择。 3.字词检测 诉诸( zhū) 屈膝( xī) 贰臣(èr) 笼( lónɡ)统 轮廓( kuò) 得逞( chěnɡ) 制裁( cái) 毅( yì)然 大逆( nì)不道 千里之堤( dī) 溃( kuì)于蚁穴 4.请将以下词语与对应的解释连接在一起。 二、课中学习(精讲点拨与合作探究) 任务二:略读课文·把握作者观点思路(指向目标1) 活动1: 快速浏览课文,选取文章中词语替换题目“有为有不为”,说明理由。 预设1:“行义而为,背义不为”。文中提到“义”与“应该”相关,符合“义”的事是合适的、应该做的。“行义而为,背义不为”即符合道义的事应该去做,违背道义的事不应该做,契合文章以“义”为准则来确定“为”与“不为”行为的主旨。 预设2:“为善不为恶”。文中提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将“有为”具体指向做善事,“有不为”指向不做恶事,能体现作者主张依据善恶判断来规范行为的意图。 活动2:用自己的话说说“有为”“有不为”的含义,提炼作者观点。 预设:“有为”即应该做善事;“有不为”则是不应做恶事。 作者的观点:人应根据良知判断善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活动3:再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任务三:精读“大小善”·悟传统美德(指向目标2) 活动1:精读第3-7段,作者是如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