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7477

14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课件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197359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课件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决”的意思,并借助注释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指导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难点: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并指导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设计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来看屏幕上这个图片,你想到了哪个字?———辩。 2.辩是会意字,虽然进行了长期的演变,但字形结构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让我们听一听《说文解字》是如何讲解“辩”字的吧。 3.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请大家伸出手指。(左边的“辛”最后一笔变成撇,“言”字写的窄一些,三个部分写紧凑。)可以组什么词呢?———辩论、争辩。 4.今天的故事就和辩有关,叫《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远近。 6.文中的两小儿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一探究竟。 二、梳理课文,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可以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中有些字比较难读,谁来挑战那。指名读。 看这三个句子都有着相同的字“为”,它是多音字,你是怎么判断它的读音的?学生交流,相机指导。 总结方法:据义定音、结合注释,都是我们常用的好方法。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 (3)齐读所出示内容。 (4)将这些难读的字送回课文中再读一读。 2.读文言文,我们还要断好句,读好节奏,这样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 (1)听读,播放双师课堂中的朗读视频。 (2)根据断句提示自读课文。 指名读。 齐读。 三、疏通文意,解决重难点 1.文章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意思。请大家对照注释理解课文的每一句话,然后试着连起来说一说整篇故事的内容。 (1)指名说一说。 (2)相机补充:“去”“决”的意思。理解“远小近达”“近热远凉”,并举出相关事例。 (3)同桌相互说说课文的意思。 2.合作探究。 (1)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下面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提前给学生准备学习单) 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2)继续提问:两个小儿分别是从哪个角度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学生交流,相机板书:视觉和感觉。 小结:对于同一个问题,两小儿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学们结合表格再想一想,两小儿是如何将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他们先亮明观点,再举出事例做为理由,(板书:观点、理由)就这样将观点说清楚了。 (3)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难怪信心十足,各不相让。不妨让我们也化身为两小儿,学着他们的样子也来辩一辩。同桌分角色读一读,为了让辩论更激烈,可以加上恰当的词语、动作、表情,让你的表演更精彩。 同桌互演。 指名演一演。 四、拓展延伸,锻炼思辨 (1)这两个小孩,到底谁说的对呢?他们去请教孔子,但(出示齐读)“孔子不能决也”。 (2)想一想,孔子也无法决断,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 所以文中的两小儿最后说了这样的话:孰为汝多知乎?同学们,两小儿认为孔子是智还是非智?———非智 (3)孔子到底是智者还是非智者?你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交流。 相机补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说名实事求是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吗,科学探索就最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相机板书:实事求是。 (4)孔子没有给出明确看法,但现代科学却给出了明确解释,让我们听听这位老师是怎么讲的吧。(出示视频) 过渡:原来地球无论何时与我们的距离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两小儿却有不同的感受呢? 课前老师在平台的班级群中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大家查找“为什么早晨的太阳让人觉得大而且凉,中午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